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會上公布的一項隨機研究顯示,在高危神經母細胞瘤患兒中,白消安+美**(BUMEL)清髓方案優于卡鉑+依托泊苷+美**(CEM)方案。
這項研究由國際兒童腫瘤學會歐洲神經母細胞瘤(SIOPEN)研究組開展,主要研究者是奧地利圣安娜兒童醫院與研究所的Ruth Ladenstein博士。該研究的設計包括:快速COJEC(順鉑、長春新堿、卡鉑、依托泊苷和環磷酰胺)誘導后獲取外周血干細胞,第1輪局部控制(原發腫瘤完全切除手術),隨機清髓治療及干細胞補救,第2輪局部控制(對原發腫瘤放療),最后給予維持治療。只有在快速誘導治療后轉移應答充分且收獲到足夠數量干細胞的患兒才能接受隨機清髓治療,即BUMEL(白消安在2006年之前為口服給藥,2006年后為靜脈給藥)或CEM。563例患兒(僅占最初入組患兒的43%)接受隨機清髓治療,中位年齡為3歲。共83%患兒的疾病為Ⅳ期。入組患兒不接受去纖苷酸預防性抗凝治療。
結果顯示,BUMEL組的3年無事件生存率(49% vs. 33%;P<0.001)和總生存率(60% vs. 48%;P=0.003)均較高。BUMEL方案的毒性也較小。如同預期,BUMEL方案的主要不良反應為靜脈閉塞病,但該組的3級閉塞事件發生率僅為5%。預先計劃的中期分析顯示BUMEL方案的療效更佳,因此該研究在中位觀察3.5年后提前終止。分層分析表明,BUMEL方案對誘導治療后殘余病灶的作用最強。在校正年齡、疾病分期和治療組等潛在混淆因素后,仍發現BUMEL組患者的事件風險顯著降低[風險比(HR)=0.64;P<0.001]。CEM組3/4級感染性、胃腸道和腎臟不良反應及耳毒性反應的發生率均更高。BUMEL組3/4級靜脈閉塞病的發生率更高。
研究者表示,主要療效結果與BUMEL方案組復發率的降低有關,而與移植相關死亡率的降低無關。
兒童腫瘤組(COG)神經母細胞瘤科學委員會主席兼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分校的兒童腫瘤學Julie R. Park博士評論認為,該研究是兒童臨床研究中的一大成就,但CEM組33%的無事件生存率明顯低于既往COGA3973研究的觀察結果(46%),這可能一是因為前者的治療策略和患者群與后者不同,二是因為前者因腎毒性而降低了CEM劑量。Park博士補充道,在考慮能否進一步改進鞏固治療時,需將BUMEL方案的毒性(主要為靜脈閉塞病)考慮在內。與在其他研究中觀察到的一樣,這項SIOPEN研究中起初符合入組標準的患兒大多因誘導治療應答不佳而未能進入隨機化,這或許才是更值得關注的方面。因此,改善誘導治療的應答率是未來亟待解決的問題。另外,還需研究如何進一步改善鞏固后治療,以獲得最佳治療效果。
肺癌已成為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分別占比19.59%和24.87...[詳細]
在我國,肺癌發病率位居惡性腫瘤首位,約為46.08/10萬,占所有惡性腫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