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子宮內膜腺體及間質侵入子宮肌層時,稱為子宮腺肌病(adenomyosis AM)。子宮腺肌病多發生于30~50歲經產婦,子宮腺肌病約15%同時合并內異癥,子宮腺肌病約半數合并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病發生發展涉及因素較多,經產、習慣性流產和流產史均為子宮腺肌病的危險因素。
痛經和月經過多是子宮腺肌病的主要癥狀,少數患者會有不孕的現象。查體子宮增大,一般不超過孕12周子宮的大小,多為均勻性,較硬。子宮腺肌病診斷的金標準仍然是病理診斷,特有的子宮腺肌病的癥狀和體征仍是診斷該病的重要參考指標。
因子宮腺肌病確切的發病原因尚不明了,目前尚無特殊的根治方法, 應視患者癥狀、年齡及有無生育要求而定。對年齡較大且無生育要求者一般采用子宮切除術,可達到根除。但對年輕有生育要求者,可試用藥物治療或保守性手術治療等。現將具體子宮腺肌病的治療綜述如下:
(一)子宮腺肌病的藥物治療
1.米非司酮(Ru486):
米非司酮為人工合成19一去甲基睪酮衍生物,具有強抗孕激素作用,是孕酮水平的抗孕激素藥,最早用于抗早孕。它與孕酮受體結合比孕酮強5倍,其治療子宮腺肌癥的作用機制主要是抗孕激素作用,用藥后閉經,使異位癥病灶萎縮,疼痛緩解,副反應輕、療效好。米非司酮有抗糖皮質激素作用,故長期服用可抑制丘腦下部腦垂體的功能,造成無排卵,孕激素低水平,同時也干擾月經周期。用法:口服米非司酮25 mg/d,總療程6個月。治療后患者停經、痛經消失、子宮體積明顯縮小。
2.雄激素類衍生物:
20世紀80年代開始用于治療腺肌癥,孕三烯酮是19去甲睪酮的衍生物,具有較強的抗雌激素、孕激素及中度抗促性腺激素的作用,是目前臨床治療內異癥的主要藥物之一。孕三烯酮抑制異位內膜細胞生長、增殖并誘導其凋亡,是孕三烯酮發揮效應的主要機制之一。用法:2.5 mg/次,每周2次,連續服用6個月為1療程。孕三烯酮治療輕癥子宮肌腺癥具有很好的效果,可達治愈目的,從而可防止其發展為重癥子宮肌腺病,減少手術及術后并發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王愛琴[2] 報道采用孕三酮治療子宮肌腺癥合并不孕患者,效果滿意。
3.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GnRH—a):
為人工合成的十肽類化合物,其作用與天然的GnRH相同,能促進垂體細胞釋放黃體生成激素(LH)和卵泡刺激素(FSH),但其與垂體GnRH受體的親和力強,且對肽酶分解的感受性降低,故其活性較天然的GnRH高數倍至百倍,亦即開始為升調作用。若繼續長期連續應用GnRH一8,垂體的GnRH受體被耗盡,即垂體分泌的促性腺激素減少,從而導致卵巢分泌的激素顯著下降,使異位的內膜明顯退化而不是消失,出現暫時性絕經。故一般稱此療法為“藥物性卵巢切除”。此外,GnRH一a對卵巢亦有直接抑制作用,血雌、孕激素水平顯著下降至絕經水平,導致內膜萎縮、子宮縮小、閉經、痛經消失。
4. 含孕激素的宮內節育器:
左炔諾孕酮宮內緩釋系統(LNG-IUD)是一種新型的避孕藥具。曼月樂為左旋18甲基炔諾酮宮內節育器,釋放高效孕激素,局部的高濃度孕激素通過微小管腔引起子宮內膜的蛻膜化,下調異位灶中雌激素受體水平,阻斷雌激素的作用,引起病灶委縮退化。因此可減少月經血量,甚至閉經,緩解月經相關疼痛等不適,其痛經緩解率達100%。
5.芳香化酶抑制劑:
芳香化酶P450在正常的子宮內膜中陰性或弱陽性,而在異位內膜均有強表達,芳香化酶是調節雌激素的關鍵酶,子宮腺肌病局部雌激素合成異常,為臨床上應用芳香化酶抑制劑治療子宮腺肌病提供了理論依據。
6.口服避孕藥:
具有抑制排卵,可使異位內膜萎縮,導致痛經緩解和經量減少。用法:連續或周期服用,6個月。此療法適用于有痛經癥狀,但暫無生育要求的輕度子宮腺肌癥癥患者。
7.子宮腺肌病的中藥治療:
中藥治療子宮腺肌癥有一定優勢。如桂枝茯苓膠囊、止痛化瘀膠囊、內異消口服液、田七痛經膠囊、散結鎮痛膠囊等。動物實驗結果顯示,三菱、莪術、赤芍等藥物具有抑制大鼠異位子宮內膜細胞的生長,從而導致異位子宮內膜萎縮的作用。目前尚無統一的公認有效的中藥方案,有待進一步研究觀察。
(二)子宮腺肌病的手術治療
1.子宮腺肌病的保守手術
1.1 子宮病灶電凝術:
子宮肌層內病灶電凝術可以引起肌層內病灶壞死,從而達到治療目的。冷金花等[3]在研究中指出:病灶電凝手術巾很難判斷電凝是否完全,因此手術不如手術切除準確。
1.2 子宮動脈栓塞術
近年來國外一些學者運用子宮動脈栓塞術治療可使子宮肌層缺血缺氧,并直接阻斷子宮及病灶血供,使侵入肌層的異位子宮內膜及病灶呈缺血、缺氧性改變,使肌層病灶縮小乃至消失,子宮體積出現明顯縮小,臨床癥狀緩解或消失,在初步臨床應用中已取得較理想的效果。但對年輕有生育要求的患者,選擇子宮動脈栓塞術還要慎重考慮,因為子宮動脈栓塞有時可能影響卵巢的血供。
1.3 盆腔去神經支配治療:
近年來國外學者采用開腹或腹腔鏡下骶前神經切除術及子宮神經切除術治療原發及繼發性痛經,取得了較好效果。UNA手術操作較為簡單,而PSN手術風險較大,需要更多的手術技術。
1.4 子宮腺肌癥病灶挖除術:
適用于年輕、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子宮腺肌瘤患者。子宮腺肌癥病變多為彌漫性,界限不清,徹底切除病灶幾乎不可能。單純的子宮腺肌病病灶切除術術后疼痛緩解率低,復發率高。
1.5 腹腔鏡下子宮動脈阻斷+子宮腺肌病病灶切除:
由于子宮腺肌病病變廣泛且與正常肌層無明顯界限,故手術切除難以徹底,失敗率及復發率高。由于子宮腺肌病常常合并子宮內膜異位癥,因此仍有近20%的病例行子宮動脈栓塞術治療無效。因子宮腺肌病常合并盆腔粘連,故腹腔鏡下分離子宮動脈要求技術較高,且易損傷輸尿管,所以存在一定的技術難點。
1.6 超聲引導下經皮腹腔穿刺微波凝固治療:
具有熱效率高、凝固范圍可靠、療效確切、安全、無嚴重并發癥等特點,從而微波凝固治療子宮肌腺癥是一種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的微創治療方法。
1.7 腹腔鏡下子宮動脈阻斷術
腹腔鏡下子宮動脈阻斷術治療子宮腺肌病,不僅保留了子宮動脈栓塞術微創、操作簡單、失血少、無需切除子宮、術后病率低、住院時間短等優點,缺點是存在側枝循環建立、病灶復發的風險,由于疼痛不能得到完全緩解,多數患者對手術效果并不滿意。
1.8 子宮內膜去除術:
子宮內膜切除術后痛經緩解的機制尚不完全明了,可能與切除子宮內膜,減少了月經期內膜來源的前列腺素的釋放有關;另外,切除子宮內膜的同時,還可能一并切除了淺肌層浸澗的病灶,也可能與痛經緩解有關。子宮內膜層切除的范圍包括子宮內膜全層以及內膜下2-3mm的肌層,可有效改善疼痛及月經過多等癥狀。
2.子宮腺肌病的根治手術
子宮切除可通過陰道、腹腔鏡或者開腹手術完成,如果沒有合并子宮內膜異位癥,可選陰式子宮切除術。腹腔鏡子宮切除不僅能全面了解盆腔情況,而且對同時存在盆腔異位癥和附件病變都能同時處理,適應癥更廣。
由于子宮腺肌病的難治性,尤其是年輕患者的手術及藥物治療,仍將是以后臨床醫生面臨的難題,只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和要求,實施個體化的多種手段的聯合治療策略,才能獲得一定的效果。尋求更加安全有效的診療技術,有關子宮腺肌病的治療需要我們更進一步去研究和探討。
補血益母顆粒在臨床應用中未見不良反應,是治療氣血兩虛兼血瘀型產后腹痛的一種...[詳細]
目的觀察補血益母顆粒治療功血的療效及副作用。方法 本研究將來自臨床的86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