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陽還五湯出自王清任《醫林改錯》,補陽還五湯由黃芪、當歸、赤芍、川芎、地龍、桃仁、紅花組成。補陽還五湯具有益氣補血、活血通絡之功效,補陽還五湯主治氣虛血瘀之半身不遂和萎證。筆者臨床應用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過敏性紫癜、心律失常、坐骨神經痛等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介紹如下:
1.補陽還五湯治療坐骨神經痛:
榮某,男,45歲,2008年3月9日因右下肢后側放射性痛2月初診?;颊咴?ldquo;梨狀肌綜合癥”在縣醫院住院治療半月,好轉后出院。出院后一直服用激素及止痛藥。一周前因感冒后右下肢后側放射性疼痛加重,口服西藥效果不明顯。證見面色恍白,體形瘦長,神疲乏力,直腿抬高試驗陽性,舌淡紅,苔薄白,脈細,證屬氣虛血瘀夾濕。治宜益氣活血,利濕通絡,方用補陽還五湯加味,藥用黃芪40g,當歸10g,赤芍10g,地龍15g,桃仁10g,紅花10g,牛膝10g,獨活10g,三七3g(沖服),伸筋草20g,雞血藤20g,每日1劑,水煎服,1日3次。服藥3劑,疼痛稍有減輕,精神轉佳。原方黃芪用量加至100g,加用桂枝10g,追地風10g,每日1劑,服藥5劑,疼痛明顯減輕。繼守上方,調治月余。隨訪1年,坐骨神經痛未見復發。
按:坐骨神經痛是指沿坐骨神經通路及其分布區域發生的疼痛,即臀部、大腿后側、小腿后外側和足外側的疼痛,起病多為急性或亞急性。其屬于中醫學“痹證”、“腰腿痛”范疇?!稘?。痹》論“此病皆由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痹也”。陽氣不足,不能達邪于外,風寒濕邪才得以深入經絡,留著關節,瘀滯成痹。用補陽還五湯益氣活血以治其本,其中用大劑量黃芪,不僅是補氣,更重要的是借其“透表”致力,以溫分肉,司開合,達外邪。用牛膝、獨活、伸筋草、三七、雞血藤、桂枝、追地風以通絡散寒,除痹止痛以治其標,標本同治,收效甚豐。
2. 補陽還五湯治療過敏性紫癜:
張某,男,13歲,學生,于2006年4月10日初診。主訴四肢反復出現紫癜2年余,春秋多發,冬夏緩解。曾在縣級醫院多次診治,診斷為過敏性紫癜,口服激素和抗組胺藥可緩解。1周前因感冒后再次出現紫癜,口服3天西藥后患者精神不振,嗜睡,家長怕影響學習,故來我科就診?;颊呙嫔邪祝衿7αΓ秤徽瘢呵镆赘忻?,舌淡,苔薄白,脈細弱,綜合四診,證屬紫癜,氣虛夾瘀型,治宜益氣活血,通絡止血。方用補陽還五湯加味治療,藥用黃芪30g,赤芍8g,當歸8g,地龍8g,川芎8g,桃仁8g,紅花8g,蟬衣8g,紫草10g,防風8g,白術8g,茜草8g,生草3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服藥3劑,紫癜消失。又用原方加雞內金10g,服藥15劑,隨訪1年未復發。
按:過敏性紫癜為一種常見的血管變態反應性疾病,因機體對某些致敏物質發生變態反應,導致毛細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滲,產生皮膚、粘膜及某些器官出血。中醫稱其為“肌衄”,“發斑”,將其歸屬于“血證”。其病理變化可歸結為熱壅脈絡,迫血妄行和氣虛不攝,血溢脈外兩類。治療應以清熱涼血,益氣攝血為主。本例患者發病日久,屬氣虛不攝,用補陽還五湯以益氣攝血,活血通絡以治其本,加用蟬衣,紫草,茜草,防風,白術清熱,祛風,涼血,以治其標,標本同治,每獲良效。
3.補陽還五湯治療心律失常:
楊某,女,56歲,于2007年12月5日因心悸伴胸悶、氣喘約1年初診。病人患高血壓病8年,一直服用西藥治療。近1年來出現心悸、胸悶、氣喘等癥。西醫診斷為高血壓性心臟病。測血壓170/100mmHg.心電圖:左心室肥厚并勞損,頻發室性早搏。證見頭暈脹痛,心悸氣喘,動則悸喘加重,胸脹悶,舌質淡,苔白滑,脈虛弦而結。證屬氣虛血瘀夾濕。治宜益氣,活血,利濕,方用補陽還五湯加味,藥用黃芪80g,當歸10g,赤芍15g,地龍10g,川芎10g,桃仁10g,紅花5g,澤瀉15g,車前子15g,丹參15g,每日1劑,水煎服,1日3次。服藥7劑,血壓下降(150/90mmHg),悸喘有所減輕,舌脈同前,原方黃芪量用至100g,加葶藶子30g,大棗15g,每日1劑。服藥10劑,頭暈脹痛消失,心悸氣喘癥狀明顯減輕,血壓140/85mmHg,心電圖示:竇性心律,左心室肥厚。繼守上方,調治月余。隨訪1年,心律失常未見復發。
按:心律失常是指心搏的頻率或節律、心搏起源部位或沖動傳導中人一項或多項異常。臨床需根據心電圖檢查確定其類型。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常由于臟腑功能失調,氣血虧虛,肝郁氣滯,痰濕內阻,心血瘀阻所致。用補陽還五湯益氣活血以補心氣,通心脈,以治其本,用澤瀉、車前子、丹參以行濕利水,祛瘀滯,以治其標,標本同治,獲得良效。
隨著前列腺癌發病率的逐年上升,精準診斷與分層治療成為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多...[詳細]
綜合治療的必要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治療需要多模式、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策略。結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