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3月20日發表在Lancet oncology雜志上的新聞報道,一項新的研究結果表明,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劑(用于減少內源性雌激素水平)進行輔助治療的乳腺癌患者,與經他莫西芬治療的患者相比,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降低。對此進行了報道。
在該研究中,海港醫學中心洛杉磯生物醫學研究所的Rowan Chleblowski及其同事分析了社區健康計劃中的17064位患者的記錄。其中148(0.87%)位患者發展為子宮內膜癌。所有的患者均為絕經后期,并為激素陽性乳腺癌。
在14245位經內分泌治療的患者亞組中,與他莫西芬組相比,接受芳香化酶抑制劑單獨治療患者的子宮內膜癌發生率降低了48%(風險比0.52,95%Cl,0.31-0.87,p=0.01)。
文獻全文:Chlebowski RT, Cancer 2015 Mar 10;[點擊查看原圖]
斯隆凱特琳紀念癌癥中心的Clifford Hudis表示,“這些結果讓人放心,因為這是來自真實世界的數據”.Hudis補充道,“從生物學角度,我們可以預測芳香化酶抑制劑可能不會引起子宮內膜癌,因為雌性激素水平低于基線。他莫西芬的影響更為復雜,在**中產生雌激素阻斷效果,但是在子宮內產生雌激素樣效果,可引起增生。”因此,芳香化酶抑制劑在降低雌激素水平方面比他莫西芬更有效。
該研究的結果確定并擴大了之前4項研究的結果,雌激素水平高的女性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更大。Chleblowski指出,該研究的應用可能會延伸到乳腺癌之外的人群。
“采取可以降低絕經后女性乳腺癌及子宮內膜癌風險的介入措施,進行化學預防,非常重要。因為這類人群的三分之一都有肥胖癥,這樣一來兩種癌癥的風險均升高。絕經后、肥胖人群本身已經有乳腺癌風險和子宮內膜癌風險。”
建議,盡管芳香化酶抑制劑在降低子宮內膜癌風險方面優于他莫西芬,但是這兩種藥物的風險-受益比率及對生活質量的影響須在個體病例中進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