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加拿大的一項前瞻性隊列研究發現,母親產前維生素D水平較低與嬰幼兒齲齒風險增加有關。
來自溫尼伯曼尼托巴大學的Robert J. Schroth博士及其同事在文章中寫道,宮內維生素D缺乏與胎兒牙釉質發育不全有關,并從而可增加其齲齒風險。這在妊娠中期尤為重要,因為妊娠中期是牙齒開始鈣化的主要時期。
最初參加這項研究的207例女性受試者產前平均25羥維生素D(25OHD)水平為48nmol/l。其中,大約三分之一的受試者(67例,32.5%)伴有維生素D缺乏(定義為25OHD<35nmol/l),24例受試者(12%)的維生素D處于最佳水平(≥75nmol/l)。
在135例返回醫院復診的嬰兒中,研究者尋找有無乳牙腐爛和釉質齲。受試者的平均年齡為16個月,中位數年齡為19個月。
Schroth博士等發現,復診嬰兒中22%有牙釉質發育不全。當齲齒定義局限于成洞的釉質損傷時,接近四分之一嬰兒(23%)在童年早期就出現齲齒。當將釉質白斑病變也納入齲齒定義時,超過三分之一的嬰兒在童年早期就出現齲齒。
當齲齒定義局限于成洞的釉質損傷時,童年早期有齲齒的嬰兒,其母親產前25OHD濃度低于無齲齒嬰兒的母親,但是,當將釉質白斑病變也納入齲齒定義時,兩者間的25OHD濃度沒有顯著差異。
使用維生素D缺乏和最佳水平的切點對25OHD濃度進行分組,發現不同組別孕婦的25OHD水平與其后代童年早期齲齒風險沒有明顯相關性。但是,Poisson回歸顯示嬰兒齲齒的平均數量與母親產前25OHD水平呈顯著負相關。
校正家庭收入、就業狀況、嬰兒喂養方法、季節和嬰兒口腔衛生習慣后,牙釉質發育不全、嬰兒年齡和較低的25OHD水平與童年早期齲齒風險呈顯著***相關。
Schroth博士總結到,“應進一步調查改善牙齒形成期間的營養狀況,是否能作為降低齲齒風險的一個潛在治療策略。”Schroth博士還建議孕婦在妊娠早期就應采取預防措施改善營養狀態,無論是通過增加膳食攝入,還是補充維生素D。”
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洲舊金山市陽光、營養與健康研究中心的William B. Grant博士長期以來一直支持維生素D補充治療。Grant博士告訴路透社健康版,“所有的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每天都需攝入4000–5000IU的維生素D3。這對妊娠結局有很多益處,包括降低妊娠糖尿病、呼吸道和其他部位感染、早產、先兆子癇的風險,以及減少維生素D缺乏對胎兒的不良影響,包括很可能出現的自閉癥等在內的出生缺陷。”
Grant博士同時指出,“近來有大量關于維生素D的宣傳,而且,與25OHD水平有關觀察性研究與隨機對照研究的結論往往不一致。這些差異的原因是,大多數的隨機對照研究在普通人群中進行,研究人群的平均25OHD水平在20–30ng/ml之間。隨機對照研究多根據藥物治療模型設計,這種試驗僅能提供藥品的信息,而且存在線性劑量效應關系。而且研究中關于維生素D的假設都不正確。
不久前,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的Philippe P. Hujoel博士回顧了已發表的臨床對照試驗中維生素D與齲齒的關系。Hujoel博士告訴路透社健康版,“在很久以前,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醫學會和美國牙科學會就推薦使用維生素D補充治療預防齲齒。令人吃驚的是,關于維生素D預防齲齒作用這一常識竟然會逐漸被大部分人所遺忘。
然而,Hujoel博士不建議在妊娠期進行維生素D補充治療。他指出,“當前,關于妊娠期維生素D補充治療獲益大于風險的證據尚不充分。”Hujoel博士建議在妊娠期通過自然途徑維持適當的維生素D水平,如享受陽光,選擇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例如野生三文魚、黃鰭金槍魚、蘑菇和雞蛋,而不是通過服用維生素D制劑。此外,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入也會降低機體維生素D需求量。
Hujoel博士總結到,“這項研究帶給醫師最主要的信息是,如果孕婦維生素D水平欠佳,在胎兒發育過程中牙齒最先受累,而且,這種損傷是不可逆的。”
補血益母顆粒在臨床應用中未見不良反應,是治療氣血兩虛兼血瘀型產后腹痛的一種...[詳細]
目的觀察補血益母顆粒治療功血的療效及副作用。方法 本研究將來自臨床的86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