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羅恩病(CD)和潰瘍性結腸炎(UC)都屬于炎癥性腸病(IBD)。IBD腸外表現的病因可能涉及到多種因素,有時候IBD的腸外表現(IBD本身累及其他器官)與IBD繼發的腸外并發癥(如營養不良、慢性炎癥、藥物的不良反應等所致)比較難鑒別。
一般而言,IBD的腸外表現與IBD的活動性一致,但有些可能與IBD的活動性不一樣,例如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和強直性脊柱炎。這些腸外表現的癥狀可能對生活質量有較大的影響,有較高的發生率,甚至有一定的死亡率。IBD腸外表現的發生率從6%——47%不等。一種腸外表現使其他腸外表現的敏感性增高。重疊癥狀比較多的是外周關節炎、結節性紅斑、膽道和眼部的感染,可能與共同的致病途徑有關。在此文中,將綜述常見的IBD腸外表現和并發癥,另外還會描述一些少見的、但近期有報道的IBD腸外表現,如骨質疏松癥、肺部和中樞神經系統表現。
骨骼肌肉系統
IBD最常見的腸外表現是關節癥狀,發生率幾乎達到了20%——30%,男性和女性的發病率相同。癥狀可能是單純關節痛,也可能是急性關節炎。所有的關節都可能發生。
外周關節炎 IBD中的外周關節炎與其他的關節炎不同,因為它很少或沒有關節破壞,類風濕因子陰性。這種外周關節炎在UC患者中,發病率為5%——10%,在CD患者中發病率為10%——20%。IBD中的外周關節炎應該注意與非特異性的關節痛和肌痛相鑒別,可分為以下兩型。第1型(少關節型):關節炎損害少于5個大關節,主要是下肢關節病變,一般有急性腫脹和活動受限,此型的關節炎與IBD的活動周期一致,它的平均持續時間為5周,有25%——40%的患者會復發;第2型(多關節型)呈對稱性多發性關節炎,常累及5個或更多的小關節,此型的關節炎與IBD的活動周期不一致,可能持續幾個月。
中央性關節炎 中央性關節炎與IBD的活動周期不一致,強直性脊柱炎和骶髂關節炎(有時無癥狀)都有可能發生。脊柱炎在IBD患者中的發病率為1%——26%,并且男性多于女性。骶髂關節平片顯示一側或二側的關節硬化和(或)破損。磁共振是診斷中央性關節炎的金標準,甚至無癥狀時也有高敏感性。
孤立性關節炎 IBD患者的孤立性關節炎大多數無癥狀,并且不會進一步發展。孤立性關節炎診斷主要依靠傳統的放射檢查,在X線下有18%的患者有異常,CT檢查為32%,放射性同位素檢查為52%。
骨質疏松癥 IBD患者發生骨質疏松癥的風險比普通人群明顯增加,并且容易發生骨折。IBD患者骨質疏松癥的總體發病率接近15%,并且隨年齡增長,發病率增高;發生骨折的風險為40%,比正常人群明顯增加。
軟骨病 軟骨病是IBD的罕見并發癥,大多發生于嚴重的CD患者或大段的腸管切除術后維生素D缺乏的患者。軟骨病和骨質疏松癥都有骨質減少,鑒別診斷主要依靠骨活檢,軟骨病患者的堿性磷酸酶增高也有助于鑒別診斷。
皮膚和黏膜
結節性紅斑、膿皮病和口腔潰瘍是IBD常見的皮膚表現,一般與IBD的活動性相關,但也有可能為***病程。所有的IBD患者都應該檢查皮膚情況。
結節性紅斑 結節性紅斑是IBD中最常見的皮膚表現,在CD患者中可達到15%,并且女性多見。結節性紅斑影響皮下脂肪,形成紅斑結節。結節性紅斑一般沒有潰瘍形成,預后較好。一般皮疹是非常典型的,可以作出臨床診斷,無需做病理檢查。結節性紅斑病因不清,但一般認為是一種變態反應性血管炎。
壞疽性膿皮病 壞疽性膿皮病在IBD患者中的發病率為0.5%——2%,并且有***的活動性。相反,36%——50%的壞疽性膿皮病患者伴有IBD。壞疽性膿皮病表現為無菌性膿腫,其中靜脈和毛細血管有血栓形成、出血、壞死。可有不規則的痛性潰瘍形成,并有清晰的邊界線,周圍滲出膿液。經常小的外傷、**、病檢都可引起新的皮膚損害。壞疽性膿皮病可以發生在全身皮膚的任何部位,但好發于下肢。
口腔潰瘍 至少有10%的UC患者和20%——30%的CD患者會發生口腔阿弗他潰瘍,隨著IBD病情的緩解而緩解。口腔炎作為甲氨蝶呤治療的不利因素,應該被重視。
其他多種形式的皮膚損害 IBD患者還有一些其他的皮膚損害,例如有SWEET綜合征、增殖性膿皮炎等。由于這些病例往往是被作為個案報道,所以它們有可能并不是真正的IBD腸外表現。
眼部
有2%——5%的IBD患者有眼部的癥狀,這些癥狀包括有表層鞏膜炎、前葡萄膜炎、結膜炎、虹膜炎。對于有眼部癥狀的病例,有必要提供IBD的情況給眼科醫生,以幫助他們的診斷。
IBD患者眼部的并發癥包括由于維生素A吸收不良所致的角膜病和夜盲癥。激素嚴重的不良反應也可能導致白內障,所以IBD患者要注意檢查眼部。IBD患者很少有視網膜疾病、角膜潰瘍等。
肝膽
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 UC患者的肝膽表現主要為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為一種慢性的膽管炎癥,大約占所有患者的3%;UC的發生率為2.0%——7.5%,而CD為1.4%——3.4%。診斷主要依靠ERCP或MRCP,表現為不規則的肝內或肝外膽管狹窄。
肝膽并發癥 CD患者經常合并有膽結石,其中有25%的患者主要是由于回腸末端炎癥導致吸收不良所致。IBD患者經常有脂肪肝、肝功能不正常(如轉氨酶升高、堿性磷酸酶升高),這些并發癥一般與IBD的活動性相關,一旦IBD獲得緩解,這些并發癥會很快好轉。
胰腺
有較多的病例報道顯示,IBD能增加急性胰腺炎和慢性胰腺炎的風險。
急性胰腺炎 對于急性胰腺炎,很難分清哪些病例是真正的IBD腸外表現。因為有很多治療IBD的藥物(如水楊酸鹽類藥物、咪唑硫嘌昤等)有潛在誘發急性胰腺炎的風險。藥物誘發的胰腺炎發生在藥物治療1周以內,病情較輕,在停藥后能迅速緩解。有一些CD患者,由于十二指腸炎癥,使**受累及,引發急性胰腺炎。然而,在排除了IBD并發癥以后,其他IBD患者自發的急性胰腺炎有明顯增高的情況,占IBD患者的1%——1.5%,這種急性胰腺炎應該是IBD的腸外表現。
慢性胰腺炎 ERCP對慢性胰腺炎仍是最敏感、最有特異性的診斷。已有幾例IBD患者有胰管改變的報道。
血栓性疾病
IBD患者伴有血栓性疾病的風險明顯增加。深靜脈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發生率明顯增高,是IBD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靜脈血栓形成比動脈栓塞更多見。通過比較IBD與其他慢性炎癥性疾病,發現IBD患者發生血栓性疾病的風險增加3.6倍,而其他慢性炎癥性疾病沒有增加風險。還沒有肯定的證據顯示遺傳性血栓形成傾向與IBD有關。
泌尿系統
腎小球性腎炎 已經有幾例IBD患者發生腎小球性腎炎的報道。真正的IBD腸外表現是很難去斷定,但是腎小球性腎炎與IBD常常一起發生。
間質性腎炎和管狀蛋白尿 IBD腸外表現與藥物不良反應表現仍然難以區分。已有IBD患者發生間質性腎炎的報道,至少有CD患者的腸外表現為間質性腎炎的個案報道,所以間質性腎炎能夠作為IBD的一種腸外表現。
泌尿系統的并發癥 CD患者中,尿酸和草酸結石比較常見,一般是由吸引障礙引起。缺乏游離鈣導致潦草酸鹽吸收增加,形成高草酸鹽尿,導致腎臟草酸鹽結石形成。高草酸鹽尿也導致慢性腎小管間質腎炎。
呼吸系統
IBD呼吸系統的表現多種多樣,有小或大氣道功能失調,也有氣道阻塞、間質性肺病。病例報道情況不一,包括有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支氣管狹窄、間質性肺炎等等。呼吸系統的癥狀一般與IBD的活動性相關。
在加拿大有一個大規模調查,得出的結論是:CD最多發的腸外表現為呼吸道疾病,UC腸外表現發生率排第2的也為呼吸道疾病。
并發癥:肺部的表現可能與IBD相關,也可能由藥物引起,如美沙拉嗪、柳氮磺胺吡啶、甲氨蝶呤。已有許多藥物誘導的肺部并發癥被報道。
心臟
IBD活動期的患者有少數心包炎或心肌炎的報道。區分是藥物毒性或IBD腸外表現比較困難,因為水楊酸鹽類藥物有潛在的毒性。然而,有報道認為所有IBD患者比健康人群更容易發生心包炎,CD患者增加3.07倍、UC患者增加3.33倍的風險。
神經系統
長期以來,一直有人猜測IBD與神經系統疾病可能存在關聯性,特別是多發性硬化癥。另外有一些IBD患者伴神經系統癥狀的零星報道,例如視神經炎、神經性耳聾等。
總之,IBD是一種全身性的損害,而不是只局限于腸道。最近的文獻資料顯示,幾乎全身各個器官都有可能被累及。對于IBD并發癥,特別是藥物不良反應引起的并發癥,一直沒有引起重視。最近有多個器官受損的報道,包括中樞神經系統損害,都提醒我們要注意這些潛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