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全身性疾病,分為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又叫做消化性潰瘍。在臨床上,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病因和臨床癥狀有許多相似之處,醫生有時難以區分是胃潰瘍還是十二指腸潰瘍,因此往往診斷為消化性潰瘍,或胃、十二指腸潰瘍。只有能明確潰瘍在胃或十二指腸時才直接診斷為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
胃潰瘍的臨床癥狀:
一、常見癥狀:
上腹部疼痛,呈燒灼性、嚙咬性或饑餓性鈍痛、脹痛或隱痛。疼痛發生后會持續半小時到三小時。一陣陣的疼痛時發時消,經過歷時數周的間歇性疼痛后,會出現一段短暫的無痛期。這種疼痛與飲食有關,常因饑餓、服藥、酸性食物或飲料而誘發。疼痛可以因進食、飲水、服用堿性食物(如饅頭)而緩解。其他可能癥狀是燒心、吐酸水、噯氣、食欲喪失、體重減輕、貧血、偶爾嘔吐,嘔吐后就會使疼痛緩和下來,黑色或柏油樣大便。
二、其他癥狀:
(一)上腹痛、慢性、周期性節律性上腹痛是典型消化性潰瘍的主要癥狀。
潰瘍疼痛的特點是:
①慢性經過:多數病程長達幾年、十幾年或更長時間。
②周期性:多數患者疼痛反復發作,病程中出現發作期與緩解期互相交替。反映了潰瘍急性活動期、 逐漸愈合、形成瘢痕的潰瘍周期的反復過程。發作頻率及發作與緩解期維持時間,因患者的個體差異及潰瘍的發展情況和治療效果及鞏固療效的措施而異。
發作可能與下列誘因有關:季節(秋未或冬天發作最多,其次是春季)、精神緊張、情緒波動、飲食不調或服用與發病 有關的藥物等,少數也可無明顯誘因。
③節律性:潰瘍疼痛與胃酸刺激有關,臨床上疼痛與飲食之間具有典型規律的節律性。
胃潰瘍疼痛多在餐后半小時出現,持續1-2小時,逐漸消失,直至下次進餐后重復上述規律。
十二指腸潰瘍疼痛多在餐后2-3小時出現,持續至下次進餐,進食或服用制酸劑后完全緩解。
腹痛一般在午餐或晚餐前及晚間睡前或半夜出現,空腹痛夜間痛。胃潰瘍位于幽門管處或同時并存十二指腸潰瘍時,其疼痛節律可與十二指腸潰瘍相同。當疼痛節律性發生變化時,應考慮病情發展加劇,或出現并發癥。
④疼痛的部位:胃潰瘍疼痛多位于劍突下正中或偏左,十二指腸潰瘍位于上腹正中或偏右。疼痛范圍一般較局限,局部有壓痛。
內臟疼痛定位模糊,不能以疼痛部位確定潰瘍部位。若潰瘍深達漿膜層或為穿透性潰瘍時,疼痛因穿透部出位不同可分別放散至胸部、左上腹、右上腹或背部。
⑤疼痛的性質與程度:潰瘍疼痛的程度不一,其性質視患者的痛閾和個體差異而定。可描述為饑餓樣不適感、鈍痛、噯氣、壓迫感、灼痛或劇痛和刺痛等。
(二)其它:
胃腸道癥狀及全身癥狀:噯氣、反酸、胸骨后燒灼感、惡心、嘔吐、便秘等可單獨或伴疼痛出現。本病活動期可有上腹部壓痛,緩解期無明顯體征。
胃潰瘍的體征在緩解期多不明顯,發作期如無并發癥,可僅于上腹部疼痛區有壓痛點,一般較輕。后壁穿透性潰瘍在背部11~12胸椎兩旁常有壓痛。
胃潰瘍依其并發癥的不同也可出現一些不同癥狀:
①出血:胃潰瘍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見原因之一。出血是由于血管受到潰瘍的侵蝕、破裂所致。毛細血管受損時,僅在大便檢查時,發現隱血;較大血管受損時,出現黑便、嘔血。一般出血前癥狀加重,出血后上腹部疼痛減輕或消失。
②穿孔:潰瘍深達漿膜層時可發生急性胃穿孔,內容物溢入腹腔,導致急性彌漫性腹膜炎。表現為突然上腹部劇痛、惡心、嘔吐、腹部呈板樣,有明顯壓痛及反跳痛,肝濁音界及腸鳴音消失,腹部透視見膈下游離氣體,部分患者呈休克狀態。
③幽門梗阻:幽門潰瘍可致幽門括約肌痙攣,潰瘍周圍組織充血水腫,妨礙幽門過道的通暢,造成暫時幽門梗阻。在潰瘍愈合后,因瘢痕形成或周圍組織 粘連引起持久性的器質性幽門狹窄。表現為胃排空時間延長,上腹痛痛,脹滿不適,餐后加重,常伴有胃蠕動波、蠕動音、震水音;后期無蠕動波但可見擴大的胃型 輪廓,往往大量嘔吐,吐后上述癥狀減輕或緩解,嘔吐物常為隔宿食物,味酸臭。
隨著前列腺癌發病率的逐年上升,精準診斷與分層治療成為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多...[詳細]
綜合治療的必要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治療需要多模式、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策略。結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