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病毒造成的肝炎即病毒性肝炎,是世界上流傳廣泛,危害很大的傳染病之一。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五種。乙型和丙型肝炎的公共衛生影響最大,因為它們發病率較高、危害較大,而且能導致慢性感染,進而發展成肝硬化和肝癌。甲型和戊型肝炎通過不安全的水和受污染的食品傳播,有可能在某些人群中造成疫情,但很少造成死亡,據2012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鑒》甲肝和戊肝的死亡率均為0,而乙肝死亡率為0.05/10萬人,丙肝死亡率為0.01/10萬人。
圖片參考:醫學美圖
數據來源:2012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鑒》
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通過消化道傳播,常見的感染途徑有不趕緊的飲水、沒有煮沸的食物和糞便污染的食物。甲型肝炎的潛伏期平均約28天。甲型肝炎不會轉為慢性,因此不會導致肝臟的長期破壞。2012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1年甲型肝炎發病率為2.35/10萬人。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主要通過與患者的血和其它體液的接觸傳染。人感染乙肝病毒后,病毒持續6個月仍未被清除者稱為慢性HBV感染。患者癥狀常見發熱、精神萎靡、腹痛、黃疸、蜘蛛痣、腹脹腹瀉等等,往往也會沒有癥狀而不被發現。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2006 年在8 個省18 個縣(區)開展了乙肝病例監測,結果顯示,乙肝患者中年齡最小的1 歲,最大的86 歲,平均36 歲,15—— 49歲病例占74.81%.
2012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鑒》發布的數據表明,我國乙肝總體發病率為81.5/10萬,發病率前五名地區為青海、甘肅、新疆、河南、廣東。
慢性乙型肝炎可以導致肝硬化及肝癌。目前沒有藥物完全根治,但有藥物可以幫助患者的身體對抗和清除乙型肝炎病毒以控制病情。治療后有可能使病毒基因的含量少于可被檢測的水平。
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主要傳播途徑是血液和體液。急性丙型肝炎癥狀包括郁悶、食欲不振、惡心等,慢性丙型肝炎通常沒有癥狀,至今為止沒有有效的針對丙型肝炎的疫苗及預防性治療,唯一的預防措施是防止血液接觸。
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全球丙型肝炎流行率平均為3.0%,每年新發HCV感染300萬——400萬例,估計已有1.3——3.7億慢性HCV感染者。東南亞國家丙型肝炎的平均流行率為2.2%,西太平洋地區平均流行率為3.9%,近年來丙型肝炎病例數逐年增加。
2010年報告的我國丙型肝炎發病人數約為15萬例,是2003年的7倍多,比2009年增長16%;2011年增加至17萬例,比2010年增長13.6%;而衛計委《2012年度全國法定傳染病疫情概況》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報告的丙型肝炎發病人數超過20萬例,比2011年增長了12.7%,且隱性丙型肝炎是傳染病中漏報率最高的一種疾病。
我國丙型肝炎以基因1b型為主,為相對難治的丙型肝炎,其次為2a型。幸運的是大部分患者宿主IL28B基因型為有利于病毒學應答的CC型。
患者感染HCV20年后,肝硬化年發生率為10%——15%,而肝硬化患者每年肝癌發生率為1%——7%.據估計,今后10——15年內,丙型肝炎相關死亡病例將繼續上升,到2015年將增加2倍,2025年增至3倍。
戊型肝炎
戊型肝炎傳播途徑是通過接觸的糞便-口傳染。改善衛生和煮沸食水能避免戊型肝炎傳播,臨床癥狀與甲型肝炎一樣,但是比甲型肝炎嚴重,尤其對孕婦非常危險。戊型肝炎可通過戊肝疫苗進行預防。2012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1年戊型肝炎發病率為2.18/10萬人。
在新藥取得成功之前,應用口服核苷(酸)類似物(NA)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簡稱...[詳細]
5月17日,在第十屆全國疑難及重癥肝病大會上,我國香港大學司徒偉基教授交流...[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