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在成長發育的過程中落后于正常兒童,則家長要提高警惕,這可能是腦損傷的預警信號。
此外,三四個月大的小兒俯臥位不能豎頭或豎頭不穩,全身發硬、軀干硬性伸展或者全身發軟,肌張力不足以支撐患兒自主翻身;4個月后,小兒不能用前臂支撐負重,雙手常握拳,眼不追物,不能將手伸入口中吸吮等,這些情況也應該引起家長的重視。
但如果孩子出生才一個月時,在其采取俯臥位時就能把頭抬起來,被抱著的時候身體會向后弓,這就說明孩子的頸部肌肉或背部肌肉的肌張力過高。另外,如果孩子在出生3個月以前扶著就能站起來,并且在站起時不是臀部后撅,而是直直地像棒子一樣高站起來,這在醫學上叫“棒狀拉起”,也是小兒腦癱的早期表現。
馬丙祥說,一般來講,在小兒開口說話之前,已經會用非語言的方式與別人進行溝通,比如尋找、微笑、手勢等。正常小兒三四個月大時,就會反復地咿呀作聲,12個月大時會使用單字,同時會運用手勢如歡迎、再見等。因此,家長應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注意孩子的言語發育,及時發現異常,及早進行干預或治療。另外,有的孩子說話晚可能是由腦癱造成的聽力或視力問題引起的。
腦癱患兒還經常會表現出兩個極端,如睡眠時間過長或干脆不睡覺。患兒出生后會出現喂哺困難,如吸吮無力、吞咽困難、口腔閉合不佳等。
越早治療康復效果越好
鄭州大學第四附屬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曾西說,小兒不能“三翻、六坐”是腦癱最早期的一個信號,此時患兒病情較輕,是治療的最佳時期。3——6個月大的患兒腦神經還處于成長期,康復概率較高。
曾西說,腦損傷不能都認定為是腦癱,因為腦損傷會有半年的恢復期,甚至一年內都是恢復期。
輕度腦損傷患兒在出生后3個月進行內治療,治愈率可達90%以上;9個月內進行治療,治愈率為80%;1歲后進行治療,治愈率將銳減至30%。曾西說,這些腦損傷患兒,大部分經過系統干預治療是有可能恢復的,只有很少一部分患兒因治療不及時或腦損傷較重,最終會變成真正的腦癱。
鄭州市第一**醫院小兒康復科主任任明哲說,早期輕度的腦損傷患兒,以家庭干預為主,絕大多數不需要住院治療,可以在醫生指導下做嬰兒操、撫觸、游泳等。后天感官**很重要,比如母親的聲音就是一個很好的干預手段,多逗孩子,多對孩子進行感官**,包括眼睛、耳朵等**都會傳遞到大腦,**多了就可以**大腦發育,慢慢地患兒就可以恢復了。
對于重度缺氧性腦病,有發育缺陷、核黃疸的患兒,32周、體重1.5千克以下早產兒,以及一些沒有進行早期干預治療的腦損傷患兒等,需要在醫院進行干預治療。
目前治療小兒腦癱普遍以運動康復訓練為主,包括運動療法、理療、認知療法、作業療法、言語訓練、心理治療等,國內還有傳統的**、針灸、中藥內服外敷、熏蒸等治療,年齡大的孩子還可采取戴矯形器和手術等一系列綜合治療。
運動康復訓練和推拿**等傳統治療結合起來,效果更好。腦癱的康復治療是個漫長的過程,而且絕大多數孩子不需要考慮手術,只有關節嚴重變形等才考慮手術。5歲前,絕大多數患兒沒有手術指征,手術要考慮在患兒6歲以后再做。
在患兒被診斷為腦癱的初期,有些家長往往表現得緊張、焦慮,由于害怕別人問起孩子的情況,總讓孩子待在家里,也不讓孩子與其他同齡兒童交流,造成孩子孤僻內向的性格。
同時,在治療過程中,小兒腦癱的治療由于不像其他急性病一樣在短時間內能很快痊愈,患兒家長要長期面對患病的孩子,更加陷入抑郁情緒之中,甚至對患兒的治療缺乏信心,家長的這種消極心態也會影響到患兒,使患兒產生自卑心理。
因此,家長應該接受事實,從腦癱患兒還小的時候就開始注意自己的言行,要不過分照顧,經常鼓勵患兒,讓其以良好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
腦癱的過度治療、誤診及漏診
“腦癱并不能在母親懷孕時,或孩子一出生就被診斷出來。”馬丙祥稱,有一半以上的腦癱患兒智力正常,只是運動功能不好,比如,拿不起杯子、不能正常走路等,因此很容易被漏診。
臨床數據顯示,城市腦癱患兒有30%被漏診或誤診,農村腦癱患兒的漏診、誤診率高達50%。
馬丙祥說,今年春節前,有個來就診的孩子,5個月大了仍用腳尖兒站立。家長帶其去了幾家醫院,均被診斷為腦癱或者腦損傷,讓住院治療。通過問病史,馬丙祥得知這個孩子出生前、出生后均沒有異常,能坐也能看人,逗她時會跟人“啊啊”地交流,會有意識地去抓東西等,又經過肌張力檢查等,一切都是正常的,經過評估,這個孩子運動發育正常,智力也正常,僅僅是用腳尖兒站立,屬于發育中的一個正常階段,但是臨床上很多這類孩子被收治入院而過度治療。
還有一個孩子3歲多了,還不會走。這個孩子6個月大時還不會抬頭,醫生說是缺鈣。補鈣到3歲,這個孩子還是坐不好,用腳尖兒站立,智力也落后,經診斷是痙攣性腦癱。這種錯失了最佳治療時機的例子很多,馬丙祥惋惜地說。“身體軟的孩子,更要注意。”鄭州市第一**醫院兒康中心技術部主任呂崧說,先天性肌營養不良、腦白質營養不良等很多遺傳代謝性疾病、進展性疾病也會導致身體軟,很多不是腦癱,容易誤診,耽誤孩子治療。這類病人,早期表現也是運動落后等,需要做多方面的檢查方能確診。
脊髓性肌肉萎縮癥的癥狀表現也是軟。一個孩子4個月了還不會抬頭,在當地醫院按腦癱治療。這個孩子10個月大時,家長找到呂崧求助。呂崧發現,孩子智力落后不多,肌肉萎縮,不會坐和站,特別軟,一看就不是腦癱,通過檢查,孩子被確診為脊髓性肌肉萎縮癥。一問病史,家里還有個大一點兒的孩子,兩歲了,也被誤診了。
呂崧說,在農村,一般第一時間接觸患兒的是基層醫生,如果能明確診斷,早期干預,將有利于患兒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