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熱性驚厥-馬鬃嶺鎮衛生院-主治醫師黃昌惠 內容預覽:
(點擊下圖可對專家課件進行全文預覽)
小兒熱性驚厥-馬鬃嶺鎮衛生院-主治醫師黃昌惠 內容簡介:
熱性驚厥
馬鬃嶺鎮衛生院
主治醫師 黃昌惠
熱性驚厥(過去叫高熱驚厥)目前的定義尚未完全統一,但多數學者采用的定義是:首次發作年齡在3個月~5歲,體溫在38℃ 以上時突然出現驚厥,排除顱內感染和其他導致驚厥的器質性和代謝性疾病,既往沒有無熱驚厥史,即可診斷為熱性驚厥。熱性驚厥常見發病年齡為6個月~3歲,高峰年齡為生后18個月,7歲以后者少見。
單純型熱性驚厥的發病特點
(1)年齡:3個月至5歲之間,7歲以后少見。
(2)發熱:病初體溫驟升多在38.5℃以上 。
(3)驚厥出現的時間:發熱24小時以內。
(4)發作表現:意識喪失,全身性、對稱性強直性陣發痙攣。
(5)持續時間:短,極少超過15分鐘。驚厥次數:少,多為1次,24小時內無復發。
(6)神經系統檢查正常。
(7)腦電圖:熱退2周后,腦電圖檢查正常。
臨床表現
驚厥發作前,可有先兆,如驚跳、抖動、發呆或煩躁不安。
但大多數突然發作意識喪失,頭轉向一側或后仰,四肢厥冷、兩眼球固定、凝視、或斜視、面色青紫、牙關緊閉,角弓反張、面部和四肢肌肉強直性和陣攣性抽動,部分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發作時間可由數秒鐘至數分鐘,發作嚴重或驚厥時間較久者,面、唇、指甲發紫,伴喉部痰聲,甚至窒息,危及生命。
發病機理
由于小兒其神經系統發育尚不完全,大腦皮質功能未完善,抑制差,興奮易擴散,神經髓鞘未完全形成,沖動易泛化,血腦屏障功能低下,毒素易進入腦組織。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患病。所以,在發生熱時,大腦神經元突然大量的異常放電而使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的不自主收縮,引發驚厥,伴或不伴意識障礙。
中醫認為:小兒具有“陽常有余”的生理特點,又有“易從陽化熱”的病理機制,一旦遇到外感發熱體溫迅速升高,熱加于陽,使熱者更熱,熱極生風,熱動風勝,風性主動,則發為驚厥,陰陽格拒,陽熱之邪遏郁于里,拒陰寒于外,故四肢厥冷,此所謂“真熱假寒”,更加上火而轉變成內痰,故見喉部痰聲,甚至窒息,危及生命。所謂“痰涎壅盛”,故小兒疾之最危者,無越驚厥之癥 。
治療原則
熱性驚厥為急診癥狀,必須立即緊急處理。
保持呼吸道通暢。將孩子放平,頭偏向一側,及時清理口腔內的分泌物、嘔吐物,以免吸入氣管,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人中、合谷等穴,并給予強**,迅速建立靜脈通路。
控制驚厥
(1)首選安定 每次0.2—0.3mg/kg,或1mg/歲(10歲以內),最大劑量不超10mg,直接緩慢靜注,速度lmg/分,用后1~2分鐘發生療效。必要時15~20min可重復使用,靜注有困難者,可按每次o.5mg/kg保留灌腸,安定注射液在直腸迅速直接吸收,通常在4~10分鐘發生療效。應注意本藥對呼吸、心跳有抑制作用。故應準備心肺復蘇措施。
(2)水合氯醛 每次50~60mg/kg,配成10%溶液,保留灌腸。
(3)苯**鈉 每次8~10mg/kg肌內注射。
(4)氯丙嗪 每次1~2mg/kg肌內注射。
(5)異**鈉(阿米妥鈉)每次5mg/kg,用10%葡萄糖稀釋成1%溶液以lml/分速度靜注,驚止即停注。
退熱定驚
驚厥是小兒發熱的繼發癥,治療熱性驚厥的關鍵在于退熱,熱退驚自止。
退熱無外乎兩類,一為物理退熱,二為藥物退熱。
物理降溫—冷濕敷,溫水浴,酒精搽浴(新生兒和小嬰兒禁用)
藥物降溫—布洛酚混懸劑(托恩)、瑞之清、安比、安乃近等。(不能將腎上腺皮質激素作常規退熱劑使用)
中藥牛黃清熱散、紫雪散、救急散均為退熱 定驚良藥,并具有副作用小的優點。
嬰兒喂哺原則主張按需哺乳,提倡純母乳喂養至少4個月~6個月,兩次哺乳之間不...[詳細]
滲出性腹瀉,由于小腸或結腸粘膜組織發生炎癥病變時,腸粘膜完整性受到損害,粘...[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