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中的存活素IgM免疫復合物(IC)水平,無論單獨或聯合其他標志物,都可用來作為肝損害的潛在標志物,特別是用來識別HCV感染相關肝硬化患者。這是來自意大利羅馬第二大學Matteucci等研究證實的結果。
他們應用標準化ELISA法檢測血清中的存活素IgM水平,并在包括了健康受試者、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細胞肝癌(HCC)的262例患者中進行了驗證。
結果顯示,健康受試者的存活素IgMIC水平低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或肝硬化(中位數:99.39AU/mL、148.03AU/mL、371.00AU/mL;P=0.002和P<0.001)。HCV感染的肝硬化患者的存活素IgMIC水平最高(中位數:633.71AU/mL;P<0.001)。ROC曲線分析顯示,存活素IgMIC水平可以準確地區分HCV感染相關的肝硬化和慢性病毒性肝炎(AUC=0.738),其靈敏度為74.5%,特異性為70.7%。多變量Logistic分析模型顯示,存活素IgMIC水平、AST和AST/ALT比值聯合應用可以提高識別HCV感染者肝硬化的預測準確性,AUC為0.818,靈敏度達87.2%,特異性為65.9%。
在新藥取得成功之前,應用口服核苷(酸)類似物(NA)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簡稱...[詳細]
5月17日,在第十屆全國疑難及重癥肝病大會上,我國香港大學司徒偉基教授交流...[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