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種極其常見的功能性胃腸道疾病,我們對其病生理知之甚少。因此,來自比利時的一項研究評價了FD患者的十二指腸黏膜完整性和輕度炎癥。該研究結果對FD患者胃腸道不存在結構改變的經典認識提出了挑戰,研究者推測腸道屏障功能損害通過誘導輕度炎癥而參與了該疾病的起病和維持,研究者認為腸道屏障功能受損是FD的一種病生理機制。因此恢復腸屏障完整性可能是FD患者治療的一項可能靶標。該文2013年3月8日在線發表在《消化道》(GUT)雜志上。
研究者從滿足羅馬III標準的15名FD患者及15名年齡與性別匹配的健康對照中取得了十二指腸活檢標本。在尤斯小室中測定了跨上皮電阻抗(TEER)及細胞旁通透性。實時定量PCR、western雜交和/或免疫熒光方法評價了細胞間黏附蛋白的表達。免疫組化方法評價了肥大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上皮內淋巴細胞的數目。
結果與健康對照相比,FD患者TEER較低,細胞旁通透性增加,提示黏膜完整性受損。另外發現了緊密連接、黏著連接及橋粒水平異常表達的細胞間粘附蛋白。此外,黏膜內浸潤增加的肥大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證實患者具有輕度炎癥的特點。我們發現幾種細胞間黏附蛋白的表達水平、通透性增加的程度與輕度炎癥的程度之間具有顯著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