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年9月3日在線出版的《臨床腫瘤學雜志》(Journal of ClinicalOncology)上,發表了美國圣裘德兒童研究醫院Gregory T.Armstrong博士等人的一項研究結果,該研究針對幼年時曾罹患癌癥的成年幸存者,旨在評價可控心血管風險因素對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發展的相對促進程度。
研究人員對兒童癌癥幸存者研究項目中的10,724例5年幸存者(中位年齡,33.7歲)及3,159名健康同胞的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肥胖情況進行了確定,同時對研究對象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如冠狀動脈疾病、心力衰竭、心瓣膜疾病及心律不齊進行了確定。根據縱向隨訪結果,利用多變量泊松回歸模型,對與心血管風險因素及心臟毒性治療相關后續心血管事件的率比值(RR)進行了評價。
研究人員發現,癌癥幸存者在45歲時的冠狀動脈疾病、心力衰竭、心瓣膜疾病及心律不齊累積發病率分別為5.3%、4.8%、1.5%及1.3%。分別有10.3%的癌癥幸存者及7.9%的幸存者同胞被報告存在兩項或更多的心血管風險因素。各心血管事件風險隨心血管風險因素數目的增加而增加。高血壓可顯著增加冠狀動脈疾病、心力衰竭、心瓣膜疾病及心律不齊風險。
胸部放療及高血壓的聯合效應可增強各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其增強結果超出了根據遞增基礎得到的預期結果。高血壓為心血管死亡風險的***相關因素。作者認為,一些可控心血管風險因素,尤其是高血壓會增加這類人群發生治療相關的主要心血管事件風險,因此建議,未來研究應對此予以關注。
研究背景:盡管在兒童惡性腫瘤確診患者中,有80%的患兒可取得5年生存,但業已證實,與治療相關的心血管疾病成為造成其非癌癥疾病發病與死亡的重要原因。胸部放療與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臟瓣膜疾病及心律不齊風險增加有關。蒽環霉素化療可增加患者心力衰竭風險。盡管相關臨床試驗曾試圖限制治療曝露,但對于許多兒童惡性腫瘤患者而言,此類心臟毒性治療仍是根治性治療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降低此類高風險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嚴重程度,有必要就可控心血管風險因素對與癌癥治療相關心血管風險的強化程度進行確定。因此,本研究通過兒童癌癥幸存者研究(CCSS)隊列,對主要心血管事件縱向形成過程中,癌癥治療與選定的后續心血管風險因素的相對促進作用進行了評價。
長期以來,人類得以生存往往會面臨高水平的基因突變,而這也是人類進化過程中所...[詳細]
支氣管肺發育不良是早產兒常見的呼吸系統并發癥之一。布**是一具有高效局部抗...[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