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自2008年開始在我國大范圍蔓延,并出現了一定數量的死亡病例。引起全國醫者的高度重視,而此病在1981年才開始在上海被發現,中醫古籍中沒有針對性的記載,如何治療手足口病?特別是中藥能否發揮作用?是擺在中醫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大問題。
確定致病邪氣的屬性,是指導中醫治療原則的根本。手足口病具有人群普遍易感,傳播速度快,病情變化兇險等特征,而且發病有明顯的季節性,屬中醫的“溫病”和“時疫”范疇。也有醫家歸之于“濕溫”范疇,大概為觀皰疹之出現,有液存于其中之故,但筆者通過臨床病例觀察有不同之見。首先濕性重濁黏滯,病勢纏綿難愈,與手足口病的傳變特點不同,而且在濕邪偏盛的長夏季節,發病人數反而減少,不支持濕邪為患。再者,此病皰疹不痛,不癢,愈后無痕跡,也不符合濕邪致病的特點。筆者自2011年5月份開始,觀察了近200例手足口病患兒,病程從數小時到4天,年齡從9個月到7周歲,體溫或高或不高,舌質均為紅或淡紅,舌苔為薄或薄白苔。其中僅5例患兒出現厚膩苔,據此也不支持濕邪為主要致病因素,僅有可能為兼夾邪氣。所以筆者認為,致病邪氣應具備風熱之性。
中醫古籍中,雖未針對手足口病作針對性論述,但對皰疹之成因卻有較詳細的解釋。趙佶《圣濟總錄》:“小兒稟受純陽,臟腑蘊熱,自內出外,隨氣薰蒸,散于榮衛肌肉之間,留連肉腠,或因飲熱乳,或因遇時疫,熱氣乘其肌肉嫩弱,逐變皰疹。”風雖為陽邪,襲于肌表,亦可郁閉衛陽,衛陽郁遏,則津液輸布不暢,聚積肌腠,而口腔,手、足掌側、肛周在人體中俱為陰位,乃為津血豐盛之處所。津液更易聚積于此。如因邪氣郁閉,衛陽向外發散不暢,津液郁于皮下,則見皰疹(1期)。手足口病傳變迅速,易發重癥,因小兒臟腑嬌嫩,易為外邪所侵,如衛表不固,不能順利達邪于外,風熱邪氣可迅速入氣分,出現發熱,煩躁,易驚,甚至熱耗氣津,津枯陰傷,而致虛風內動,出現肌肉陣攣,頸項強直等癥狀(2期),如此時過度發汗,使氣隨津耗,易致陽氣外脫,出現皮膚濕冷,神志不清等危重征象(3、4期)。所以降低手足口病死亡率的治療關鍵在于阻止病情向3、4期發展。
所以筆者認為此病致病邪氣應為風熱疫氣,侵襲衛分、氣分,病初應重點針對衛分、氣分之風熱疫邪治療,石壽奄《醫原》“小兒,春令也,木德也,花之苞,果之萼,稚陽未充,稚陰未長也。稚陽未充,則膚膚疏薄,易于感觸,稚陰未長,則臟腑柔嫩,易于傳變,易于傷陰,故小兒病較大人尤重,尤當以存陰為第一義。”所以1期治療宜辛涼解表,透疹達邪。2期宜辛寒清氣,清熱存陰。不宜過用苦寒之品,以防引熱入里而生他變。
雖然先賢有訓“衛之后方言氣,營之后方言血,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氣……”但此病傳變實為迅速,往往衛氣證同現,或不見衛證而直見氣分證,所以可以衛氣同治,給予辛涼透邪,清熱存陰的方法,方可取得良效。
隨著前列腺癌發病率的逐年上升,精準診斷與分層治療成為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多...[詳細]
綜合治療的必要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治療需要多模式、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策略。結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