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陳小平研究組和廣州醫學院呼吸疾病研究所鐘南山院士課題組合作發現,肺癌模型小鼠被感染瘧原蟲后,腫瘤細胞的增殖進程明顯得到抑制。研究人員指出,這一研究如果被證實有效,將可通過探索瘧原蟲感染途徑來進行肺癌的臨床治療。相關學術論文已于近日在線發表于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上。
瘧疾是常見的蟲媒傳染病,瘧原蟲感染是瘧疾的致病因,臨床以周期性寒戰、發熱、脾腫大等為特征。在雙方聯合開展的肺癌免疫治療實驗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肺癌模型小鼠被感染瘧原蟲后,腫瘤細胞的增殖進程明顯得到抑制。進一步研究發現,瘧原蟲感染能促進肺癌模型小鼠腫瘤細胞的凋亡,抑制腫瘤血管的生成,通過抑制小鼠肺癌的生長和轉移,能顯著延長小鼠的生存時間。
為何瘧原蟲感染能抑制腫瘤生長與轉移?研究人員發現,瘧原蟲感染能激活機體天然免疫系統,誘導產生大量的IFN-γ(一種干擾素)和TNF-α(腫瘤壞死因子)等,明顯增強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的殺傷活性。NK細胞是機體重要的免疫細胞,瘧原蟲感染能夠誘導機體產生腫瘤局部及全身系統性的腫瘤特異性免疫反應,使大約10%的模型小鼠腫瘤完全消退。
肺癌已成為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分別占比19.59%和24.87...[詳細]
在我國,肺癌發病率位居惡性腫瘤首位,約為46.08/10萬,占所有惡性腫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