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熱的新近進展-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余步云 內容簡介
(點擊下圖可對專家課件進行全文預覽)
風濕熱(RF)是最古老的風濕性疾病之一。50~60年代以前非常多見,近30-40年發病率下降,病因及發病機制有較深入了解,臨床表現不斷發生變化,化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有較大突破,診斷標準多次修訂,防止措施不斷完善,有待人們繼續加深認識。
不同地域和種族之間差異很大,總體來說西方發達國家發病率顯著低于不發達國家
美國 0.23~1.88/10萬(上世紀80年代青少年和兒童)
新西蘭歐裔 10/10萬(1997年)
太平洋島內居民 80~100/10萬
澳大利亞土著 508/10萬
我國在校中小學生 20.05/10萬(1995年)
1. 鏈球菌誘發遲緩型自身免疫反應
鏈球菌感染后數周發病,可測出多種自身抗體和細胞因子
2. 患者的遺傳易感性:
患者及其近親可測出HLA-DR、DQ等位基因,或非HLA抗原的B細胞標志883或D8/17
3. 環境因素
4. 毒素學說
利用簡易呼吸器接于病人,按其自發呼吸的頻率及幅度手工輔助呼吸,并逐漸增大擠...[詳細]
神經外科手術病人:在顱內動脈瘤夾閉手術病人和顱內壓升高的病人,手術操作結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