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首爾峨山醫學中心的Ji-Woong Jang博士及其同事在《胃腸病學》4月刊發表報告稱,對于藥物治療無應答和不適合行急診膽囊切除術的急性膽囊炎患者而言,內鏡超聲引導透壁膽囊引流(EUS-GBD)與經皮經肝膽囊引流(PTGBD)同樣安全有效。
在這項前瞻性隨機對照非劣性研究中,59例連續患者隨機接受EUS-GBD(30例)或PTGBD(29例)治療,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潛在疾病以及膽囊炎病因均相似。患者在安靜狀態下接受EUS-GBD治療,初始穿刺部位為胃竇幽門前區或十二指腸球部,以便避開血管抵達膽囊體部或頸部。19號穿刺針經胃或十二指腸壁進入膽囊,并置入導絲。應用探條擴張通道,將5F鼻膽引流管置入膽囊(使用該規格引流管無需較大通道,而較大通道正是PTGBD發生膽漏的主要原因)。PTGBD治療患者接受局麻下,在超聲或透視引導下將8.5 F豬尾引流導管經肝置入第7或第8肋間隙。受試者隨訪時間不少于3個月,主要終點為操作成功率,定義為引流管能夠到達膽囊并成功引流,或引流管功能維持較好。次要終點為臨床成功率,定義為術后3 d典型癥狀和實驗室檢查指標改善伴有或未見放射學表現改善。
結果顯示,EUS-GBD和PTGBD組分別有29例(97%)和28例(97%)患者達到主要終點, EUS-GBD組29例患者均達次要終點,而PTGBD組為27例(96%),平均用時分別為23 min和24 min,前者術后疼痛程度明顯較低。
EUS-GBD組和PTGBD組分別有2例(7%)和1例 (3%)患者出現并發癥。EUS-GBD組2例均為氣腹,行保守治療;PTGBD組1例為膽道出血,輸注濃縮紅細胞。EUS-GBD組未發生鼻膽管脫落,而PTGBD組有1例患者出現導管脫落。EUS-GBD未導致膽囊周圍組織嚴重炎癥或粘連,也未出現膽漏或膽汁性胰腺炎,后者是該手術的主要風險。
上述結果表明,2種方法的操作成功率和臨床成功率均相似,并發癥發病率或轉為開放膽囊切除術患者比例也均無差異。因此,對于不適合急診膽囊切除術的高危急性膽囊炎患者,EUS-GBD或許是一種安全的治療選擇。
研究者指出,迄今有關EUS-GBD的文獻僅限于病例報告或初步研究,未見相關隨機對照研究報道。PTGBD臨床應用已有數十年,其效果肯定,被認為是首選的治療方法,但也發現該方法可導致出血、氣胸和膽汁性腹膜炎等不良事件,禁忌人群包括大量腹水或凝血障礙患者。此外,引流導管還可導致患者疼痛、活動受限并容易發生移動。對于有大量肝周腹水、凝血障礙或正在服用抗血小板、抗血栓形成藥物的患者,則可采用EUS-GBD。由于該方法穿刺部位血供較少且對疼痛不敏感,因此患者出血較少,疼痛較輕, 鼻膽管也很少脫落。
原文地址:http://portal.elseviermed.cn/107/9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