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全球癌癥中心數據顯示,結腸癌已成為全世界最常見的癌癥之一,其全球發病率已達到每年 17.2/100000 人,全球年齡標準化死亡率達到每年 8.4/100000 人。一旦確診結腸癌,手術切除幾乎已成為了治療非轉移性結腸癌唯一的辦法。盡管手術切除以及輔助治療(化療和 / 或放療)可以使患者痊愈,但仍有 30% 處于 II、III 期的患者有復發的可能。
西班牙拉科魯尼亞大學臨床流行病學和生物統計學的學者進行了一項系統回顧和 Meta 分析,結果提示加強隨訪可以提高非轉移性結腸癌患者術后總體生存率,易于發現無癥狀性的復發,使再次手術成為可能,同時縮短發現復發的時間,文章最近發表在 Annals of Oncology 上。
該系統評價 meta 分析研究搜集了截至 2014 年 6 月被 PubMed、EMBASE、SCOPUS 以及 ISI Web of Knowledge 收錄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共納入了 11 項研究,包括 4055 名病例。
研究主要評價非轉移性結腸癌治愈性切除術后,不同的隨訪策略對其臨床療效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加強隨訪后患者總體生存率得到明顯提高,更加容易發現無癥狀性結腸癌的復發,大大提高了復發后再次手術的可能性以及復發后的生存率,發現復發的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但對于腫瘤總體復發率、結腸癌相關疾病的死亡率在兩組之間無統計學差異。
根據隨訪的頻率可將研究分為高密度隨訪、低密度隨訪以及從來不隨訪。盡管干預組加強隨訪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大部分加強隨訪研究傾向于前兩年每 3 月隨訪一次,以后每 6 個月隨訪一次,總共隨訪 5 年。而對照組隨訪時間間隔從 60、120、180 個月不等,也有像干預組一樣頻繁的,但研究發現進行血清癌胚抗原和結腸鏡檢查隨訪可以提高患者總體生存率。
上述研究結果表明,加強隨訪可以提高非轉移性結腸癌患者術后總體生存率,易于發現無癥狀性結腸癌的復發,使再次手術成為可能,同時縮短發現復發的時間,該研究從一定程度上提示了加強結腸癌術后隨訪的重要性。
肺癌已成為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分別占比19.59%和24.87...[詳細]
在我國,肺癌發病率位居惡性腫瘤首位,約為46.08/10萬,占所有惡性腫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