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受被做哭激烈娇喘gv视频,成人片免费网站,今天高清视频免费播放作文,欧美大片ppt免费

資訊|論壇|病例

搜索

首頁 醫學論壇 專業文章 醫學進展 簽約作者 病例中心 快問診所 愛醫培訓 醫學考試 在線題庫 醫學會議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專業交流 > 馮世綸應用五苓散經驗

馮世綸應用五苓散經驗

2012-05-14 10:19 閱讀:6259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責任編輯:潘樂樂
[導讀] 《傷寒雜病論》為方書之祖,臨床中醫大家如胡希恕、惲鐵樵、章太炎,必是精通此書而后有所建樹。《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共有260余方,其中約50個方子臨床應用頻率最高,其中就包括五苓散方,所以有必要熟悉和掌握其適應證,從而提高臨床療效。筆者有幸侍診

    《傷寒雜病論》為方書之祖,臨床中醫大家如胡希恕、惲鐵樵、章太炎,必是精通此書而后有所建樹。《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共有260余方,其中約50個方子臨床應用頻率最高,其中就包括五苓散方,所以有必要熟悉和掌握其適應癥,從而提高臨床療效。筆者有幸侍診當代經方名家、中日友好醫院馮世綸教授,半年來親歷馮老臨證應用五苓散,信手拈來,療效卓著。那么五苓散臨床究竟對哪些疾病有效呢?馮老又是如何應用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馮世綸教授應用五苓散方的經驗。

    馮世綸醫案

    1.夜里陽強易舉

    某男,65歲,2011年9月23日初診。
    刻證:夜里陽強易舉10多年,每夜最多陽強13次,需要小便或很長時間才能恢復常態,患者苦不堪言,夜尿3次,口偶干,偶腰酸,大便日1~2行,汗出不多,納可,舌暗,苔白略膩,脈弦細。
    辨六經為太陽陽明太陰合病,辯方證為五苓散加知母湯方證。
    處方:桂枝10克,茯苓12克,澤瀉10克,豬苓10克,蒼術10克,知母15克,七劑,水煎日二服。
    2011年9月30日二診,陽強從每夜13次減少到1~2次,夜里口干,大便日2~3行,但成型,早晨腰酸,服藥前陽強需要小便后方能緩解,現醒后即可緩解,無陽強時不起夜,苔白略膩,脈弦細。處方:上方加生山藥10克,七劑。
    結果:顯效。
    解析:初診時患者主訴夜里陽強,據口偶干,夜尿頻,苔白膩,脈弦細,馮老辨為太陽陽明太陰合病,辯方證為五苓散加知母湯方證。馮老講,陽強亦為陽性證,屬陽明,是里飲化熱而致。口偶干是由于里飲內停,新水不得吸收。機體欲排出內停水毒,故小便數。苔白膩亦里飲之應,小便數傷津液,故脈弦而細。二診陽強次數明顯減少,可證一診辨證選方準確無誤,方證對應,效果顯著。一診加性味苦寒之知母,增強清陽明之力,兼以補虛;二診加生山藥治療大便次數多,兼補虛。后世見陽強,伴口干皆認為陰虛,謂陰虛生內熱,虛熱向上熏蒸而口干,熱擾陰器而致陽強易舉,常用大量養陰清熱的六味地黃丸、鱉甲、枸杞來治療,療效不佳,反不如經方療效迅捷。

    2.陽痿、遺精

    某男,29歲,2011年9月22日初診。
    刻證:陽痿,遺精,平均每三天遺精一次,偶爾腰痛,口略干,口渴、飲而不解,憋尿時和大便后會陰處疼痛,尿略頻,尿不盡,舌淡,苔白膩,脈弦細。
    辨六經為太陽陽明太陰合病,辯方證為五苓散加生龍牡湯方證。
    處方:桂枝10克,茯苓12克,豬苓10克,蒼術10克,澤瀉10克,生龍牡各15克(同煎),七劑水煎,日二服。
    2011年9月29日二診,陽痿明顯改善,遺精已,口微干,口渴減,喝水減少,略腰痛,憋尿和大便后會陰疼痛亦減輕,舌淡苔薄白,脈弦細。處方:上方合赤小豆當歸散,七劑水煎,日二服。
    結果:顯效。
    解析:后世多以陽虛、陰虛,更加蟲類藥來治療陽痿、早泄、遺精,效多不顯。經方則有時證用是方,據證用藥而非據病選方。該患者口略干、口渴飲而不解,尿略頻,尿不盡,乃外邪內飲所作,非陽虛、陰虛使然。馮老不受病名所囿,據證而用五苓散兩解表里,表解飲去,諸證皆減,彰顯經方用藥精簡、療效突出之本色。一診加生龍骨、生牡蠣澀精止遺,兼清陽明里熱。二診合赤小豆當歸散增強去濕之力,兼養正。

   3. 筆者醫案

    某女,美國人,35歲 ,2011年9月8日。此為在美國行醫師弟之患者,請余電話會診。
    刻證:3年來尿頻急,小腹脹悶痛,小便后小腹仍疼,大便干,3日一行 ,西醫檢查正常,口略干、不欲飲,夜尿二次,易怒,胸悶,眠納如常,月經調,舌淡苔薄白,脈弦。
    師弟自己考慮肝郁氣滯,經氣不暢,處方:柴胡10克,香附10克,臺烏10克,茯苓15 克,豬苓10克,澤瀉10克,桂枝5克,蒼術10克,炙甘草5克,三劑。
    療效不顯,仍尿頻、大便干,師弟欲用大黃通便。
    筆者認為,該患者為外邪里飲,辨六經為太陽陽明太陰合病,辯方證為五苓散合赤小豆當歸散加血余炭方證。
    處方:桂枝10克,茯苓12克,豬苓10克,澤瀉18克,生白術30克,赤小豆15克,當歸10克,血余炭10克,三劑,水煎日二服。
    結果:一劑明顯改善。
    解析:此案確為五苓散方證,然經方用藥,須方與證相對應,量與證相對應。胸悶,易怒不一定都見于柴胡證,五苓散方證陽明熱擾、水飲內停也可見上癥,故加柴胡、香附、臺烏為畫蛇添足。大便干須用生白術生津通便,且需大量,澤瀉清陽明里熱亦有通便之功,用量宜大。
    甘草不利于利小便,有小便不利和水腫的表現盡量不用。
    此便秘是虛寒性便秘而非實熱性便秘,不宜用大黃,應用生白術健胃生津而便自通,這三點是其治療無效的原因,方與證恰好相應,才能效彰。

    《傷寒論》對五苓散的記載

    71條:太陽病,發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2條: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73條: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74條: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141條: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與五苓散。
    156條: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244條: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386條: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31條: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兒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歷代醫家對五苓散的解讀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治傷寒、溫熱病,表里未解,頭痛發熱,口燥咽干,煩渴飲水,或水入即吐”。“煩渴不止者,宜服之”。“又治霍亂吐利,躁渴引飲”。“又治瘀熱在里,身發黃疸,濃煎茵陳蒿湯調下,食前服之;疸病發渴,及中暑引飲,亦可用水調服之”。
    《景岳全書》  “凡發黃黃疸等證,多由濕熱。如小便不利,或黃或赤,或小腹脹滿不痛,或大便實而渴甚,脈來沉實有力,皆濕熱之證。輕則茵陳五苓散,重則茵陳湯”,“乃利水導濕之劑也”。“若外傷暑熱,霍亂泄瀉,小水不利,內陰外陽者,宜五苓散”。“酒質傷臟,致生泄瀉不已,若氣強力壯者,惟五苓散,胃苓湯之類,皆可除濕止瀉”。
    《備急千金要方》  “主時行熱病但狂言煩躁,不安,精彩言語不與人相當者方”。“治黃膽利小便方”。
    《脾胃論》  “治渴而小便不利,無惡寒者,不得用桂”。“治煩渴飲水過多,或水入即吐,心中淡淡,停濕在內,小便不利”。

    胡希恕和馮世綸對五苓散方的解讀

    胡希恕先生和馮世綸教授曾把五苓散方詳盡解析,以便于理解和掌握。五苓散中,茯苓、豬苓、澤瀉、蒼術四藥為利尿藥,重在逐內飲,豬苓、澤瀉解其煩渴。桂枝不但解外,亦降氣沖,使水不上犯而下行。五藥配伍,解外利水,治療脈浮有熱,氣沖水逆,渴而小便不利者。
    五苓散證為外邪里飲,兩解表里,本方證屬太陽陽明太陰合病。辨證要點為:太陽表虛證兼見心下停飲、小便不利者。
    1.小便數而致大便硬,何以還用五苓散以利小便?歷來注家以為條文有誤,此皆只知利尿藥能治小便不利,而不知其并治小便數也。胡希恕和馮世綸基于多年的經驗和研究,認為小便頻數大多由于有水毒的存在,機體欲自小便加速排出的反應,但以自然機能有限,雖使小便數,亦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此時與以利尿的適方,使水毒得以排出,則小便數亦自止,并由于小便數所致的大便硬和渴,亦不治而自愈。
    2.渴的原因:小便不利,廢水不得排出,新水不能吸收,但機體缺乏水液的滋潤,故渴欲飲水,雖飲也只留于胃腸,因致隨飲隨渴的消渴證,與五苓散利其小便,使水代謝恢復正常,消渴自己,則表亦自解。
    3.水逆:小便不利,飲停不消,故再飲則吐。
    4.心下痞為胃中虛,水乘之逆迫于心下所致。
    臨床中應用五苓散治療的疾病有:前列腺炎,尿路感染,頭暈,心下痞,失眠,腰痛,風濕,陽強等,臨證時需據證用方。

    小 結

    發熱汗出、口渴、小便不利是五苓散的主證,或然證有:頭痛、頭暈、心煩、心下痞、水腫、心悸、失眠等。可見五苓散為外邪里飲,太陽陽明太陰合病。臨證中有上三個主證即可應用,無論是急性病或慢性病,不必顧及西醫病名,有時證用是方,就可有良效。五苓散方如此,《傷寒論》諸方亦如此。仲景之書乃示人理法,而非全貌。臨證或加味或減味,或加量或減量,或改變劑型,或變化煎服方法,或合方,即可變化出千方萬方,執簡馭繁,以應無窮之變。

    胡希恕先生慧眼識真經,仲景之方法得以繼承發揚,馮世綸教授不遺余力,通過網絡教學、臨床帶教、學術會議全方位傳承經方,讓中醫瑰寶大放異彩。


分享到: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意見反饋 關于我們 隱私保護 版權聲明 友情鏈接 聯系我們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邛崃市| 南投市| 无极县| 桐庐县| 宜兴市| 长阳| 贵港市| 勃利县| 许昌县| 辛集市| 缙云县| 高碑店市| 班玛县| 遂平县| 乾安县| 太康县| 雷波县| 永新县| 那坡县| 和田县| 淮阳县| 社旗县| 昭苏县| 绩溪县| 伊宁市| 西昌市| 萝北县| 治县。| 江孜县| 定南县| 札达县| 天等县| 黎平县| 泸水县| 宁波市| 乐安县| 万州区| 扶沟县| 承德县| 襄城县| 河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