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患者中有7% 以上是由藥物不良反應所致,而其中16%以上的不良反應牽涉到抗生素。某些由抗生素引起的反應在給藥后不久即出現,甚至患者還在急診科時就表現出來了。這些不良反應包括過敏反應、心律失常、內分泌異常、藥物間相互作用和皮疹。正確識別所有的不良反應并給予恰當的治療是很必要的。
在這里,我們將討論可能在急診科出現或引起急診的抗生素嚴重反應的病理生理學及其表現。
抗生素,特別是青霉素類和磺胺類藥物,最易引起過敏反應。這些反應是由四種不同的免疫機制引起的:I 型或速發型超敏反應;II型或細胞毒性反應;III型或延遲性免疫復合物損傷型反應以及4型或細胞介導超敏反應。
速發型超敏反應
抗生素的過敏反應可能很突然甚至威脅生命。I 型超敏反應經常在使用抗生素后1小時內出現,但在極少數病例身上可能在1天或更長之后出現。抗原和已形成的免疫球蛋白E(IgE)抗體相互作用,結果會引起組胺釋放和其他炎癥介質釋放,導致蕁麻疹、血管性水腫、和過敏反應事件。 蕁麻疹表現為直徑大約在1到2厘米的水腫性丘疹或斑塊,通常會很癢。皮損呈全身性、左右對稱。血管性水腫表現為皮下組織腫脹,通常出現在手掌、腳掌、或眶周、口周區域,一般不癢。兩種情況均是由毛細血管滲漏引起的:蕁麻疹由表皮滲漏引起,而血管性水腫由深層表皮組織和皮下組織滲漏引起。通常情況下,蕁麻疹和血管性水腫會同時出現。
過敏性反應每年大約導致500例患者死亡。當蕁麻疹和血管性水腫發展到會引起吞咽困難、支氣管狹窄、和上呼吸道堵塞的階段時,就會出現死亡。低血壓和心血管性虛脫是過敏性休克的標志。這些全身性反應被認為是由毛細血管滲漏增加(毛細血管滲透性升高)和血管內血容量不足引起的。抗生素類藥物引發過敏性反應的幾率約為1:5000,但這些反應并非都是致命的。最常報道的過敏性反映出現在使用青霉素之后,但使用頭孢菌素類、磺胺類藥物也會出現過敏反應,還有一些更不常見的其他抗生素藥物。
細胞毒性反應
紅細胞(RBCs)和腎臟間質細胞表面本有抗原附著其上,而當IgG或IgM抗體粘附其上時,就會引發這類反應。該反應引發的補體激活級聯反應會導致細胞溶解。間質性腎炎是一種II型過敏反應,通常與抗生素使用有關。其誘發因素通常是青霉素類或磺胺類藥物。癥狀可能在開始使用致敏藥物之后數天到數周出現,包括嗜曙紅細胞增多、嗜酸細胞尿、血尿、蛋白尿。患者可能會出現腎功能下降以及相應的血清尿素氮和肌酐水平升高的癥狀。停藥后患者通常會很快康復。細胞毒性反應的其他表現形式有血小板減少和溶血性貧血。
延遲、免疫復合物損傷型反應
IgG或IgM抗體與抗原形成一種循環復合物,誘導補體復合物形成并進入皮膚、腎、和關節的小血管中,從而引發炎癥,此時便會出現這一類型的反應。血清病是III型反應的一種,它通常出現在給藥后7到10天出現,并引發蕁麻疹和血管性水腫,伴隨發熱、關節痛、肌痛、和隆起性紫癜。通常情況下,在泛發之前,紅斑會首先出現在手指、腳趾和手。青霉素、磺胺類藥物、以及喹諾酮類藥物是最常見的引起這些反應的誘發因素。
細胞介導的超敏反應
這類反應的發生原理是,T淋巴細胞與抗原發生交聯反應,細胞因子被釋放并吸引其他的免疫細胞,從而引起局部組織炎癥。接觸性皮炎屬于一種IV型過敏反應。這類反映出現在局部應用抗生素時;局部使用β-內酰胺抗生素極易引起IV型過敏反應,因此時類藥物從未局部使用。
隨著前列腺癌發病率的逐年上升,精準診斷與分層治療成為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多...[詳細]
綜合治療的必要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治療需要多模式、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策略。結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