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雖然醫學家們早已認識到鈣化物質沉積在關節旁組織,尤其沉積于肌腱,可造成反復發作的炎癥,但對此類疾病的命名不一,曾稱之為肌腱旁鈣化癥、羥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性風濕病、鈣化性關節旁炎癥或鈣化性肌腱炎。最常見的鈣化物質沉積部位為肩部,尤其是肩胛棘上韌帶處,所以常稱之為鈣化性肌腱炎,但是鈣化物也可沉積在其他許多部位。堿性磷酸鈣結晶可以沉積在關節旁組織,形成典型的臨床和X線特征。最常見的X線特點是肩關節的鈣化沉積,但其他部位也可發現類似的變化。
【診斷】
肩關節周圍的關節滑膜、肌腱、韌帶和滑囊組織是最常見的鈣化沉積部位。Bosworth發現右肩部比左肩部常見,而且約50%的病人雙側同時有沉積現象。堿性磷酸鈣幾乎可沉積在全身氖的關節或肌腱。Gondos發現活動度越大的關節,越容易發現堿性磷酸鈣沉積,發現肩部鈣化患者約占69%,其他依次為髖關節、肘關節、腕和膝關節。而肩部又以肩胛棘上韌帶、距肱骨大結節(greater tubercle)附著處1cm左右處為最常見的沉積單位。當肩關節處于內旋和外旋位時,就可清楚地看到鈣質沉積在肩胛棘上韌帶。位于肩胛棘上韌帶附著于肱骨大結節處的鈣化點,為繼發性退行性鈣化,這種退行性鈣化是不可逆的,與上面所述的原發性關節旁鈣化不同。鈣化性關節旁炎癥的鈣化物可隨時間變大、變小、分散、或完全消失。
【治療措施】
堿性磷酸鈣沉積所造成的急性關節或關節旁炎癥,可用非甾體抗炎藥物治療,用量與急性痛風相同。秋水仙堿口服或靜脈點滴治療也有益。與治療其他結晶沉積性疾病一樣,抽吸關節液后再注入糖皮質激素效果好。
在慢性期患者,每天以小劑量的非甾體抗炎藥物治療,療效亦較好。和其他所有亞急性和慢性關節炎一樣,物理治療,包括熱療和運動,對維持關節活動度和減輕癥狀都很重要。對大理的關節旁結晶沉積,如果保守治療失敗,可進行外科手術移除結晶沉積物。
【發病機理】
堿性磷酸鈣沉積性病的發病機制,目前雖然仍未完全明了,但下列假說:
1.Codman認為最初的損傷是由于不正常的壓力造成肌腱退行性變,然后鈣離子再沉積在退化的肌腱上。疼痛是由于組織炎癥或鈣質沉積而造成的不正常的壓力所致。
2.Pederson和Key認為鈣質沉積于壞死的組織或血供較少的區域,可能與局部酸堿值的改變有關。支持這個論點的是所謂的“相對血供缺乏監界區”理論(critical zone of relative hypovascularity),發現在距離肩胛棘上韌帶附著處約1cm處存在一血供缺乏區,而這也不是最常見的鈣化物沉積區。
3.Gondos觀察到活動度大的關節,容易發生鈣質沉積。因此他認為損傷是發開門見山的原因之一。
4.Amor等人對38例病人進行了HLA分型,與591名對照組相比,發現HLA-A2和HLA-Bw35出現率較高,在透析患者,可發現全身多部位的鈣質沉積,因此有人認為遺傳和代謝異常,也與發病有關。
5.Unthoff等人在70年代提出的新論點認為,形成關節旁鈣化的誘因是肌腱缺氧后產成纖維軟骨性化生(fibrocatilagenous metaplasia),繼發鈣質沉積。組織切片研究發現,在Uhthoff等人發現鈣質沉積部位附近存在一種類似軟骨細胞的細胞(chondrocyte like cell),但未發現有炎癥細胞。他認為鈣化過程發生在活的細胞,而不是壞死組織,鈣化過程與發生在肌腱和韌帶上的軟骨內骨化(endochondrol ossification)過程相似。不同的是肌腱鈣化缺乏血管,而軟骨內骨化則有新生血管長入。但目前尚無法證明這個理論,因此真正的發病機制仍有待于探討。
【病理改變】
Moseley觀察到鈣化沉積物可有下列演變過程。
1.靜止期
鈣化物完全沉積在肌腱內,這個階段不會引起任何臨床癥狀,此時X線顯示邊緣清晰的鈣化沉積物,如果通過手術將其取出,則可發現鈣化物為濃縮的顆粒或干酪樣物。
2.機械期
沉積物增大,壓迫肩峰下滑囊,此時會造成不同程度的肩痛癥狀,滑囊下血管充血,X線下可見鈣化物邊緣不清楚,或分散成線狀,甚至完全消失。
⑴滑囊下破裂:沉積物部分從肌腱排出到滑囊下,這個過程可以反復進行,甚至所有的沉積物從肌腱排出。
⑵滑囊內破裂:沉積物破裂排出到滑囊內,有時會造成劇烈的疼痛和炎癥。
3.粘連性關節旁炎癥期
此時期肌腱內的鈣化沉積物和粘連性滑囊炎同時出現,病人感覺疼痛,全身衰弱,關節活動受限。
原帖地址:http://www.ycyzc.com/med/thread-2116427-1.html
闡述了病案分析的重要意義、思路和方法。各論分為四章,包括口腔內科學、口腔頜...[詳細]
管治療術是治療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有效手段,其技術理論、操作規范、材料器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