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腫瘤醫院林東昕、王成峰教授領銜的胰腺癌易感基因研究獲重大突破。胰腺癌是惡性度最高、預后最差的一種腫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一般不到5%。胰腺癌預后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沒有有效的早期檢測方法,大多數患者就醫時已失去手術治療的機會。為了闡明胰腺癌發生發展的內在原因、尋找早期檢測和診斷的生物標記,兩位從事腫瘤基礎研究和臨床診治的教授密切合作,并聯合了華中科技大學、復旦大學、中國醫科大學、第二軍醫大學等國內21家單位,在全國16個省、市的25家醫院募集了3584例胰腺癌患者和4868例正常對照,通過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策略,鑒定出5個與胰腺癌相關的新的遺傳區域或易感等位基因。該研究結果于本月11日在線發表在國際頂級專業期刊《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這是繼今年我國科學家在食管癌、肺癌和胃癌等實體瘤研究方面取得進展之后的又一重要成果。
在這項大規模研究中,研究人員首先用981個胰腺癌患者和1991個正常對照的基因組DNA進行全基因組遺傳變異的關聯分析,并在獨立的一組2603個胰腺癌患者和2877個正常對照中進行了驗證,確定21q21.3、5p13.1、21q22.3、22q13.32和10q26.11等5個染色體區域遺傳變異是導致胰腺癌發生的易感因素。他們發現,攜帶5個危險基因型的個體發生胰腺癌的風險比不攜帶危險基因型的個體高6倍。研究結果推進了對胰腺癌發生發展機制的認識,同時也為胰腺癌的預防和治療提供了潛在的靶點。
肺癌已成為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分別占比19.59%和24.87...[詳細]
在我國,肺癌發病率位居惡性腫瘤首位,約為46.08/10萬,占所有惡性腫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