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往研究顯示,抗EGFR單克隆抗體可以顯著提高KRAS野生型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的總生存,對KRAS突變型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的預后不佳。但并非所有對于抗EGFR單克隆抗體治療不敏感的轉移性結直腸癌都是KRAS突變造成的。研究者們正在積極尋找新的預測和預后因子。
2014年2月發表在《Cancer Chemother Pharmacol》的一項研究發現MET蛋白過度表達以及BRAF和PIK3CA基因突變是KRAS野生型轉移性結直腸癌抗-EGFR治療的新的預后標志物。
研究方法
我們根據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的KRAS、BRAF和PIK3CA突變狀態以及PTEN和MET蛋白表達的情況,回顧性評估了91位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抗-EGFR單克隆抗體治療的效果。
研究結果
KRAS野生型患者組,BRAF突變和PIK3CA突變的患者疾病控制率較低,無進展生存期較短,總生存期也較短。與MET表達正常的患者相比,MET過度表達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也較低,無進展生存期也較短。通過***分析發現,44位KRAS野生型癌癥患者被分為2個亞組,25位患者3種分子(BRAF, PIK3CA 和MET)均無異常,19位患者3種分子中至少有一種分子不正常。與3種分子中至少有一種分子不正常的患者相比,3種分子均正常的患者經過抗EGFR治療后,疾病控制率明顯較高,無進展生存期也較長。
結論
我們的數據證實了MET過度表達以及BRAF和PIK3CA突變的作用,MET過度表達以及BRAF和PIK3CA突變可以作為抗-EGFR單克隆抗體治療KRAS野生型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的預后標志物。該研究也提示,對于選擇可能對于抗-EGFR治療有效的患者而言,應用多種生物標志物比單獨應用一種標志物更加有效。
肺癌已成為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分別占比19.59%和24.87...[詳細]
在我國,肺癌發病率位居惡性腫瘤首位,約為46.08/10萬,占所有惡性腫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