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CHB)是一種難治性病毒感染慢性疾病。對于有HBV活躍**的活動性CHB患者,有效的抗病毒治療可以預防和延緩肝硬化肝癌的發生發展。但是目前兩大類抗病毒藥物的總體療效均不盡人意。各種NA在中國的研究表明,在ETV、拉米夫定治療HBeAg陽性的CHB患者中,其1年后HBeAg血清轉換率僅為15%、18%(源于不同的研究,非頭對頭),干擾素類藥物中PEG-IFNα-2a是目前公認的HBeAg轉換率比較高的藥物(1年,32%)且療效持久(停藥后1年,持續應答率86%)。
可以看出,無論是應用何種藥物,單獨抗病毒治療均不能對所有的患者發揮很好的療效。
臨床上,對于接受干擾素(48周標準療程)或NA(3年以上)抗病毒治療后未能獲得滿意的治療終點(即HBeAg血清轉換)的患者,被視為難治性乙型肝炎。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對于難治患者或應答不佳者,可以采取延長療程的方法提高療效。國內巫善明教授、謝堯教授進行的研究均發現,延長聚乙二醇干擾素的療程(≥96周)可明顯提高患者血清學應答率;對于接受NA治療的CHB患者,如果未發生耐藥,其血清學應答率亦將隨著用藥時間的延長而增高,因此通過延長療程可使部分患者達到滿意或理想的治療終點和目標。
開展序貫或聯合治療
鑒于PEG-IFNα-2a與NA的作用機制及優勢側重各不相同,二者的適時聯合/序貫使用可提高乙型肝炎的抗病毒療效。
在武漢同濟醫科大學寧琴教授牽頭的一項多中心、隨機對照、開放性臨床研究(OSST研究)中,將ETV(0.5mg/d)治療1~3年未能實現HBeAg血清學轉換,但取得了部分應答(即HBeAg定量<100PEIU,HBVDNA<1000copies/ml)的e抗原陽性CHB患者200例,隨機分為兩組,A組采用ETV/長效干擾素聯合的序貫治療方案,即PEGIFN(180μg/ml,qw)與ETV聯合治療8周后停用ETV,繼續使用干擾素至48周,對照組B組繼續使用ETV治療48周。結果顯示,與對照組B組相比,A組患者表現出較高的HBeAg血清學轉換率(15.09%對6.12%)以及HBsAg消失率(13.21%對0%)。
同時發現,在A組基線HBeAg陰轉同時HBsAg定量<1500IU/ml的患者中,治療結束時HBsAg消失率達25%。與繼續ETV治療組相比,聯合/序貫PEG-IFNα-2a治療組患者48周時的HBeAg定量下降速度和幅度較大;而兩組患者的血清HBVDNA定量在研究觀察期間無顯著差異。
另外,一項全球性多中心隨機試驗(ARES研究)也證實了類似的研究結果,即ETV用藥后再聯合聚乙二醇干擾素最終獲得理想療效。
因此,適時聯合/序貫治療為NA經治的CHB患者獲得滿意或理想的治療終點提供了新可能。
加用免疫調節劑
CHB的發生和發展與機體免疫狀態密不可分,免疫狀態決定了疾病進展的階段,免疫控制是幫助患者恢復健康的關鍵環節。
對于CHB患者,由于機體免疫無法完全控制病毒,共價閉合環狀DNA(cccDNA)長期存在,免疫系統清除病毒的過程反復進行,成為疾病進展的根源,因此致力于免疫重建的ETV/IFN個體化聯合/序貫抗病毒治療策略是實現CHB疾病持續緩解的關鍵,基于免疫重建后獲得的最大限度的HBsAg陰轉或血清學轉換,將持久抑制病毒**,使患者有機會獲得臨床治愈和長期受益。
目前,有臨床研究發現,在NA經治患者中,干擾素聯合胸腺素α1可提高總體應答率,但兩者聯合應用的療效尚需大樣本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的驗證,且治療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
在新藥取得成功之前,應用口服核苷(酸)類似物(NA)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簡稱...[詳細]
5月17日,在第十屆全國疑難及重癥肝病大會上,我國香港大學司徒偉基教授交流...[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