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醇是臨床最常用的組織脫水劑,通過其滲透性脫水作用,可減輕腦組織的含水量,從而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壓。甘露醇還可以清除自由基,減輕遲發性腦損傷,保護神經功能。由于其降顱壓作用強,起效迅速,為目前控制腦水腫首選脫水劑。臨床常用的為20%甘露醇,對降低顱內壓、減輕腦水腫、保護腦細胞、預防腦疝形成、降低死亡率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對于腦出血早期是否應用甘露醇,爭議較大,主要有兩方面的考慮:1、在超急性期,出血后血腫起到壓迫止血的作用,應用甘露醇后顱壓降低,腦組織萎縮,壓迫止血的作用解除,易引發再出血。2、腦出血后繼續出血。有文獻報道,腦出血患者6小時內血腫擴大者占36%,6小時后占11%。
臨床中,隨著CT和MRI的廣泛應用,發現血腫進行性擴大者比例較高。血腫的擴大與血壓增高的程度、凝血功能、出血部位以及血腫形態等因素有關。從血管破裂出血開始直至與血腫內壓力平衡,最后破口局部形成血栓而止血,此過程約需2~6小時。在這段時間內應用甘露醇是危險的。因為高滲的甘露醇會逸漏至血腫內,血腫內滲透壓隨之增高,加劇血腫擴大,并可能釀成惡果。但不能一概而論,要密切觀察顱內壓的動態變化,根據具體情況使用。一旦懷疑有活動性出血,甘露醇的使用應十分謹慎,只要有活動性顱內出血,甘露醇應用就是禁忌。所以,我國藥典和甘露醇藥物說明均注明“活動性腦出血禁用”。
使用建議
甘露醇療效快,作用時間長,每8g甘露醇可帶出水分100ml,脫水、降顱壓作用可靠確切,尤其是對顱內壓升高、出現腦疝者,甘露醇應列為首選。
但是,目前對于有腦出血但未出現腦疝的患者是否應使用甘露醇,國際上還沒有統一認識,所以還應根據主管醫師對患者情況的判斷來決定,個體化處理。甘露醇使用的療程和劑量也應依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
因常規應用甘露醇具有一定危險性,所以我們應視腦出血多少、水腫情況、顱內壓高低區別使用甘露醇。
⑴腦出血患者入院后若無嚴重顱高壓表現且生命體征穩定,應于首次CT檢查后應采取鎮靜、利尿、穩定血壓(近期多項國際研究證實:將收縮壓維持在 140-180mmhg是安全的;此范圍內血壓越低,越有利于止血)等的措施,以降低再出血風險;同時維持患者的生命體征穩定,嚴密監測顱內壓的變化。24小時后復查CT,若病情及血腫大小均穩定,且仍無顱高壓表現、生命體征穩定,應繼續觀察并繼續監測顱內壓變化;如果出現顱高壓表現如頭痛等則可使用甘露醇等滲透性藥物,以幫助減輕腦組織水腫,減輕癥狀。
⑵在發病6h內觀察期間若出現意識障礙加深等腦疝前期表現,應及時復查CT并請腦外科會診,如有手術指征,在準備手術的同時及時使用甘露醇等滲透性藥物,為手術爭取時間(歐美指南均強調如此)。
⑶若入院后即出現嚴重顱高壓表現需手術者,無論發病時間長短,應立即應用大劑量甘露醇等滲透性藥物降低顱內壓,為手術爭取時間。
總之,甘露醇的使用應視患者病情而定,而對于出血量少或非常小的患者,則沒有必要使用甘露醇。
注意事項
因為甘露醇應用后先發生短暫性高血容量(吸收組織液進入血管內),而可能使血壓升高,故對同時伴高血壓者,在用甘露醇前,可先用速尿將血容量調整后,再用甘露醇,以避免不良反應產生。
腦血管疾病伴心功能不全者用甘露醇應慎重,以免因輸入過快或血容量增加而誘發心力衰竭(心衰)。
腦血管疾病伴血容量不足時,宜在補充血容量后酌情使用甘露醇。
腦血管疾病伴低蛋白血癥時,宜先用25%清蛋白或濃縮血漿調整血漿蛋白濃度后,再酌情使用甘露醇。
甘露醇具有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環,提高紅細胞變形性,而促進組織水平的氧轉運,有益于改善腦梗死和腦出血周圍的腦水腫。對既往有腦梗死的患者不會引起血液濃縮,加重腦缺血。
甘露醇不能或很少進入腦細胞內,因此用藥后,一般無反跳現象,但對通透性極度增高者,甘露醇可能會滲入腦組織而發生反跳現象。為防止反跳現象,在2次甘露醇用藥期間,靜脈注射1次高滲葡萄糖或**,以維持其降顱壓作用。
為達到最好療效,用藥速度十分重要,主張250ml液量宜在20min內滴入。用藥后20min,顱內壓開始下降,2~3h達高峰,其作用持續6h左右。當病人血漿滲透壓>330mOsm/L時,應停止使用,此時無論給予任何劑量甘露醇,也不可能起到脫水作用。
另外,腦血管病急性期患者一定要做頭顱CT檢查,以便鑒別是腦出血還是腦梗塞。在治療過程中,如果患者癥狀加重,如意識狀態惡化、肢體癱瘓加重等,應及時復查頭顱CT,觀察有無再出血、再梗塞,或是水腫范圍擴大等,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參考文獻
[1]孟波.急性腦出血的病理機制及甘露醇的應用.大同醫學??茖W校學報.2006,2:13-15.
[2]祖瑋.甘露醇在腦出血治療中的相關問題及預防.中國實用醫藥.2010,5(13):178-179.
[3]司福民,趙洪慈.甘露醇對高血壓性腦病出血的影響.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7):1545-1546.
隨著前列腺癌發病率的逐年上升,精準診斷與分層治療成為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多...[詳細]
綜合治療的必要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治療需要多模式、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策略。結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