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發性硬化臨床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一)適用對象。
第一診斷為多發性硬化復發期(ICD-10:G35 01)(首次發作的臨床孤立綜合征不包括在內)
(二)診斷依據。
根據《中國多發性硬化及相關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病的診斷及治療專家共識(草案)》(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神經科雜志,2006,39(12):862-864)
1.急性或亞急性起病的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病程中有緩解和復發。
2.頭顱或/和脊髓MRI提示多發白質脫髓鞘病灶,增強后可有不同程度強化,并符合多發性硬化的影像學診斷標準;誘發電位可有異常;腦脊液電泳寡克隆區帶(OB)或24小時IgG合成率異常。
3.綜合以上特點,并符合McDonald標準(2005年)。
(三)選擇治療方案的依據。
根據《中國多發性硬化及相關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病的診斷及治療專家共識(草案)》(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神經科雜志,2006,39(12):862-864)
1.多發性硬化診斷明確。
2.臨床上有急性發作和緩解復發的確切證據。
3.神經功能狀態明顯受到影響。
(四)標準住院日為2-4周。
(五)進入路徑標準。
1.第一診斷必須符合ICD-10:G35 01多發性硬化疾病編碼。
2.當患者同時具有其他疾病診斷,但在住院期間不需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床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路徑。
(六)住院期間的檢查項目。
1.必需的檢查項目:
(1)血常規、尿常規、大便常規;
(2)肝腎功能、電解質、血糖、抗“O”、抗核抗體、ENA、類風濕因子、甲狀腺功能、感染性疾病篩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頭顱及(或)脊髓MRI+強化;
(4)腰穿:腦脊液常規、生化、寡克隆區帶、24小時IgG合成率;
(5)誘發電位(視覺誘發電位、聽覺誘發電位、體感誘發電位);
(6)EDSS評分。
2.根據患者病情可選擇的檢查項目:血淋巴細胞亞群分析,腎上腺皮質功能和嗜鉻細胞瘤指標檢測,水通道蛋白抗體(NMO抗體)。
(七)藥物選擇。
1.首選甲基強的松龍沖擊治療。
2.必要時使用丙種球蛋白或其他免疫抑制劑。
3.有條件者可聯用干擾素。
4.對癥治療:鈣劑、止酸劑、維生素等其他相關藥物。
(八)康復治療日為入院后第2天。
1.康復治療師對患者肢體功能進行評價,確定治療方案。
2.每天治療1次直至出院。
(九)出院標準。
1.病人病情改善。
2.MRI復查穩定或較治療前明顯改善。
3.沒有需要住院治療的并發癥。
(十)變異及原因分析。
1.對于延髓或高頸段脫髓鞘病變,有可能病情加重需要氣管切開并應用人工輔助呼吸,會延長治療時間并增加住院費用。
2.激素治療可能增加高血壓、糖尿病、感染等并發癥的機會,導致住院時間延長、醫療費用增加。
3.住院后伴發非神經系統疾病或為系統性自身免疫病時,需要進一步明確診斷,導致住院時間延長。
二、多發性硬化臨床路徑表單
適用對象:第一診斷為多發性硬化(ICD-10:G35 01)行激素沖擊治療
患者姓名: 性別: 年齡: 門診號: 住院號: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標準住院日:2~4周
點擊下載:多發性硬化臨床路徑表單
免費下載:多發性硬化臨床路徑
Health Protection Scotland (HPS) is a...[詳細]
補充水電解質及熱量,糾正酸堿平衡失調;對煩躁不安、痙攣者輪流使用各種鎮靜劑...[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