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某,女,38歲,2月24日初診,主訴頭暈7天,素有頸椎病,今洗衣過多,致使舊疾復發,頸部酸脹、僵硬不舒,頭暈伴偏頭痛,后背怕冷。經服藥治療,頭痛及頭暈癥狀緩解,現頸部仍僵硬疼痛,活動不利,后背怕冷。筆者予以穴位組合針刺治療,7次癥狀悉除。
1.患者取俯伏坐位,穴取天柱(雙)、大椎、天髎(雙)。局部常規消毒后,采用0.25×40毫米一次性無菌針灸針,直刺0.5~0.8寸,施術最大限度牽拉局部筋膜,出現酸、麻、脹感后,留針候氣30分鐘,每日一次,7次為一療程。
2.患者取俯伏坐位,暴露治療部位,常規皮膚消毒后,尋頸部壓痛點及大杼穴,先用刮痧板刮試,再用皮膚針(消毒)叩刺出血,加拔火罐,隔日一次。
3.針對患者后背怕,冷取身柱穴,施隔姜灸,以皮膚紅潤不起皰為度,每日一次。
中醫學關于頸椎病的成因,正如《雜病源流犀燭·諸痹源流》中說:“痹者,閉也。三氣雜至,壅閉經絡,血氣不行,不能隨時祛散,故久而為痹。”天柱穴為足太陽膀胱經脈氣之所發,功能清頭散風,通經活絡,為治頸項病之要穴。大椎為手足三陽經與督脈之會,總領諸陽經,刺之可振奮督脈陽氣,緩解痙攣。《類經圖翼》曰:“大椎為骨會,骨病可灸之。”天髎屬手少陽三焦經,有舒筋利節作用;《針灸甲乙經》載:“頸項痛不可俯仰……大杼主之。”大杼位于項部,為骨會,手足太陽經交會穴,頸椎病患者此處多痛,筆者常用刮痧舒經活絡,刺絡放血止痛。身柱為督脈穴,灸之可振奮督陽,溫通經脈,氣足血盈,背寒可愈。并囑患者改枕頸椎保健枕,平時多按揉外勞宮穴預防。諸法合用,效若桴鼓。(孫亞威)
隨著前列腺癌發病率的逐年上升,精準診斷與分層治療成為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多...[詳細]
綜合治療的必要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治療需要多模式、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策略。結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