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細胞癌是世界上第五大常見惡性腫瘤,為癌癥死亡第三大原因。與很多癌癥不同,肝細胞癌的發生與慢性肝臟疾病進程密切相關。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HCC最重要的病因之一,HBV誘發肝癌通常伴隨或繼發于長期的慢性肝炎、炎癥反應和肝硬化。近年的研究表明,除了直接影響肝細胞癌變之外,HBV感染還通過調控腫瘤微環境來影響肝細胞癌的發生,發展和轉移。
《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2014年第三期REVIEW欄目(396——412頁)發表了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王小凡教授的綜述文章,詳盡闡述了近年來發現的HBV感染相關肝細胞癌腫瘤微環境中的細胞組分、非細胞組分及其相關作用機制。
文中提到HBV感染相關肝細胞癌腫瘤微環境中的細胞成分包括腫瘤浸潤性淋巴細胞、樹突狀細胞、巨噬細胞和庫夫氏細胞、自然殺傷細胞、腫瘤相關成纖維細胞和肝臟星狀細胞及內皮細胞等;非細胞組分主要有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生長因子和其他可溶性蛋白,微小RNA及物理免疫微環境等。
王小凡教授同時指出,肝細胞癌形成背景復雜,腫瘤微環境還會隨著肝細胞癌的發生、發展及轉移等過程呈現出高度的動態變化和更為復雜的交互作用系統。
HBV感染對于肝細胞癌微環境中細胞組分及非細胞組分的調控起著關鍵作用,可顯著影響肝細胞癌的發展和預后。闡明這一交互系統中的主要成分及作用機制,分析動態變化的腫瘤微環境的共性及不同之處,對于發展更加有效、針對性更強的治療方法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