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HBV)于1970年發現,是一種DNA病毒,包括3種抗原,即HBsAg、HBeAg、HBcAg,其感染人體可引起急性或慢性肝炎。乙肝的潛伏期為60~160天。乙肝患者的血液、唾液、胃液、汗液、尿液、精液、陰道分泌物、月經、羊水中均檢出HBsAg。含HBV的微量血液(0.4μl)仍可引起傳染,即當健康人皮膚黏膜造成損傷時,若接觸到HBV,便可引起感染。因此乙肝具有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復雜、流行面廣、發病率高、危害性大、治療難度大等特點。乙肝在世界各地多呈散發狀態或呈地方流行,無明顯季節性。據統計,我國HBsAg陽性者占全國人口的10%,每年1500萬孕婦中,有150萬HBsAg攜帶者,75萬新生兒受感染。由于乙肝還可發展為肝硬化、肝癌,直接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安全。因此,抓緊對乙肝的預防與治療,迫在眉睫,勢在必行。本文重點介紹乙型肝炎的治療與預防。
1.乙型肝炎的治療
臨床常見乙肝患者有急性和慢性乙肝及無癥狀HBsAg攜帶者。急性乙肝患者常有食欲減退、惡心、厭油、乏力、腹脹、腹瀉、肝腫大,部分患者出現發熱及黃疸,化驗肝功能異常、抗-HBcIgM、HBsAg陽性。治療這類乙肝患者的最大特點是只要及早發現對癥治療及時,有條件者可服食健康人胎盤十副左右(可將鮮品在開水中煮至漂浮水面后曬干加工成粉末,每日早晨空腹沖服3g,因胎盤中含有大量免疫球蛋白,可反應HBV形成免疫復合物,再則根據中醫理論,胎盤有滋補功效,療效更佳。
慢性乙肝及無癥狀病毒攜帶者,治療的關鍵是要有自信心,思想豁達,對癥治療適當,重在保養身體,勞逸結合。早餐最好有牛奶,因為牛奶能增強人的抵抗力,使身體健康狀況在一段時間內上一個新臺階,即體質增強,HBsAg則易轉陰。乙肝患者應保持愉快的心情,豁達對待,加上積極適當的藥物對癥治療則康復就更有希望。
2.乙型肝炎的預防
截至目前,預防乙肝最有效的辦法,唯有接種乙肝疫苗。我國從1992年開始接種乙肝疫苗,接種對象為健康人群及新生兒。1995年將乙肝疫苗接種工作納入計劃免疫管理,在多數城市給新生兒普遍接種已近20年,現在<15歲的兒童HBsAg陽性率比20年前下降了20倍。筆者在當地醫院的臨床實踐中總結出,1992年每天化驗的血液標本中,幾乎都有1~5例HBsAg陽性。隨著乙肝疫苗的出現及接種普及化,以后逐年下降,到現在2012年每天化驗的血液標本中HBsAg幾乎都為陰性,每月陽性例數只有10例左右,部分還是復查患者。事實證明,要預防乙肝,只有接種乙肝疫苗。我國的免疫程序是0、1、6個月各注射1針,接種部位為上臂三角肌內,劑量,乙肝重組酵母疫苗5μg/支,乙肝重組細胞疫苗10μg/支。3針注射完過3個月后,95%以上的接種者產生抗體,即HBsAb陽性,只有極少數人HBsAb陰性。所以高危人群(生活周圍有乙肝患者)最好在3針接種完過3個月后化驗HBsAb,若HBsAb陰性則應重復接種3針。HBsAb陽性者于5年后加強1針,以后每年加強1針。新生兒應在出生后<24小時注射接種。對于HBsAg陽性母親的新生兒,北京市按出生將立即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聯合0、1、6個月齡注射乙肝疫苗,保護效率92.0%。除了加強免疫接種,應注意在分娩時及產后哺乳時的嬰兒護理,避免損傷口腔、咽、氣管、食道,以免陰道分泌物、血、母乳中的HBV通過毛細血管進入血液循環而引起感染。
在新藥取得成功之前,應用口服核苷(酸)類似物(NA)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簡稱...[詳細]
5月17日,在第十屆全國疑難及重癥肝病大會上,我國香港大學司徒偉基教授交流...[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