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受被做哭激烈娇喘gv视频,成人片免费网站,今天高清视频免费播放作文,欧美大片ppt免费

資訊|論壇|病例

搜索

首頁 醫學論壇 專業文章 醫學進展 簽約作者 病例中心 快問診所 愛醫培訓 醫學考試 在線題庫 醫學會議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專業交流 > 治少陽頭痛醫案三則

治少陽頭痛醫案三則

2012-04-11 12:52 閱讀:8496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責任編輯:潘樂樂
[導讀] 現列舉治少陽頭痛醫案三則如下: 案1 吳某,女,29歲 。2011年5月28日初診。訴兩太陽穴附近疼痛10余年。10多年前即兩太陽穴附近疼痛,夏天尤劇。3天前月經來潮,伴腰腹胸俱痛,經色黑有塊,白帶多,呈絮狀,味腥(有霉菌性**炎)。或胸悶,睡眠較差。口臭

    現列舉治少陽頭痛醫案三則如下:

    治少陽頭痛醫案一

    吳某,女,29歲 。2011年5月28日初診。訴兩太陽穴附近疼痛10余年。10多年前即兩太陽穴附近疼痛,夏天尤劇。3天前月經來潮,伴腰腹胸俱痛,經色黑有塊,白帶多,呈絮狀,味腥(有霉菌性陰道炎)。或胸悶,睡眠較差。口臭,早起尤劇,口干思水,口苦,大便溏,尿微黃。脈細微數,舌紅苔白。證屬脾虛生濕、陰虛肝郁、下焦濕熱(濕重于熱)。治宜健脾祛濕、滋陰疏肝、清利濕熱。方投五苓散、一貫煎合四妙丸加味:澤瀉24g,桂枝4g,茯苓10g,白術10g,豬苓10g,生地15g,當歸10g,川楝子8g,北沙參10g,麥冬10g,枸杞子15g,蒼術10g,黃柏10g,懷牛膝15g,薏苡仁20g,川芎10g,黃芩10g,苦參10g,土茯苓10g,知母10g,蒲公英10g。7劑,日1劑,水煎服。

    6月26日復診。頭痛大減,痛經亦減,排便順暢,口干口苦不顯。守上方,再服7劑以觀后效。

    按:患者大便溏乃脾虛生濕之象,故投五苓散以健脾祛濕,使其不繼續侮肝、傳腎;腰腹痛痛,脈弦,舌紅少苔乃陰虛肝郁之征,故投一貫煎以滋陰疏肝;白帶多,呈絮狀,其味腥乃下焦(肝腎)濕熱之象,故投四妙丸以清利濕熱。當歸養血止痛,苦參、土茯苓清熱燥濕,知母清熱瀉火,蒲公英清熱利濕通淋,黃芩、川芎乃治少陽頭痛的常用藥對。

   治少陽頭痛醫案二

    姜某,女,29歲。2011年10月22日初診。頭痛10余年,加重2年。10年前即頭痛,近2年加重。剛開始發作次數較少,后逐漸頻繁。近2年每月經前后、疲勞及休息不好時均痛,以兩太陽穴附近為劇,有時伴有惡冷、頭暈或嘔吐。近幾天輕微感冒,鼻塞,低燒,頸項不適。月經量少,目眶發黑。脈細,舌紅苔白略厚。證屬肝寒犯胃、營血不足兼外感。治宜溫肝暖胃、補血和血兼解表。方投吳茱萸湯、四物湯合桂枝湯化裁:吳茱萸8g,黨參10g,熟地10g,當歸10g,川芎20g,桂枝10g,白芍20g,大棗20枚,炙甘草8g,生姜9片,葛根15g,羌活10g,防風10g,烏藥8g,黃芩10g,黃芪20g。7劑,日1劑,水煎服。

    10月29日二診:藥后感覺尚好,頭痛次數減少,但昨晚曾頭部隱痛。睡眠欠佳。脈舌同上。守上方加炙遠志6g。7劑,日1劑,水煎服。

    11月6日三診:訴藥后頭部較舒適,脈舌同上。守上方加澤瀉24g,桂枝4g,茯苓10g,豬苓10g,白術10g,龜膠20g,洋參片5g,紅參片5g,神曲10g,地龍10g。20劑,熬膏。

    按:患者兩太陽穴附近頭痛,頭暈、嘔吐甚或惡冷,脈細乃肝寒犯胃而成,投吳茱萸湯以溫肝暖胃;月經量少、頭暈乃營血虧虛所致,投四物湯以養肝血;近幾天輕微感冒,鼻塞,低燒,后頸項疼痛,乃肝之陰陽兩虛反侮于肺所致,投桂枝湯加葛根以祛風解表。川芎入肝以行血中之氣,黃芪補氣健脾,防風祛風解表以強桂枝湯解表之功。二診加炙遠志以改善睡眠。三診時加五苓散以健脾祛濕,脾健則氣血調和,制成膏劑以鞏固療效。

    治少陽頭痛醫案三

    蘇某,女,53歲。2011年12月10日初診。左太陽穴附近疼痛斷續發作約4年。4年前即開始左太陽穴附近疼痛,伴惡心、嘔吐,夜晚或天冷時加劇,按之稍舒。兩肩周疼約3年,睡眠時上肢受壓則發麻。睡眠欠深,夜尿2~3次。不欲飲食,或食多則不消化,輕微口干,有時欲飲。自訴易發脾氣,人際關系緊張。脈弦,舌淡紅苔白。血壓124/94mmHg。證屬肝郁脾濕,肝寒犯胃。治宜疏肝健脾、暖肝理胃。方投逍遙散合吳茱萸湯加味:當歸12g,赤白芍各15g,柴胡8g,薄荷8g,茯苓15g,炙甘草8g,白術12g,生姜9片,吳茱萸8g,黨參10g,大棗10枚,川芎10g,黃芩10g,制附片6g,羌活10g,防風10g,桑寄生15g,杜仲15g。7劑,日1劑,水煎服。

    12月17日復診。頭痛大減,夜尿減為1~2次,睡眠好轉。余無明顯不適。脈舌同上。血壓116/88mmHg。守上方再服7劑以收全功。

    按:患者易發脾氣、頭痛、脈弦,不欲飲食或食多則不消化,口干欲飲水及舌淡紅,乃肝郁脾濕之象,首以逍遙散疏肝健脾;頭痛且夜晚及天冷尤劇,惡心、嘔吐,與《傷寒論》309條“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及378條“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相似,次處吳茱萸湯。杜仲、桑寄生、制附片,體現了“從陽引陰”之宗旨。


分享到: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意見反饋 關于我們 隱私保護 版權聲明 友情鏈接 聯系我們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靖县| 南雄市| 杭锦旗| 嘉鱼县| 澄迈县| 芜湖县| 牟定县| 津市市| 湖南省| 丹凤县| 莱阳市| 开平市| 瑞金市| 沾益县| 钦州市| 正阳县| 泸水县| 鄱阳县| 济阳县| 祁连县| 田东县| 肥西县| 隆子县| 鄢陵县| 武陟县| 剑河县| 礼泉县| 尚志市| 新化县| 米脂县| 富平县| 阜康市| 云梦县| 西昌市| 江川县| 麻江县| 边坝县| 台湾省| 建德市| 邛崃市| 青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