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正在研究中的免疫檢測點抑制劑MK-3475治療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那些腫瘤中PD-L1蛋白濃度較高的患者的預后更好,該I期臨床研究結果報告在2014年4月5-9日舉行的AACR年會上。
該試驗的初始數據報道于今年的早些時候,數據顯示MK-3475治療的耐受性較好,可以使以前治療過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達到持久而客觀的緩解,尤其是那些在治療前PD-L1的濃度就很高的腫瘤的患者。
最近的結果擴展了這些數據,結果顯示在開始治療6個月時,41%的PD-L1濃度較高的患者疾病未發生進展,而僅有17%的PD-L1濃度較低的患者疾病未發生進展。相似的,72%的PD-L1濃度較高的患者現在仍活著,而僅有53%的PD-L1濃度較低的患者現在存活。
作者觀點:
波士頓哈佛大學醫學院醫學副教授,同時也是Dana-Farber癌癥研究所的胸部腫瘤學家的Leena Gandhi教授表示,以前治療過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治療前景很差,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新的治療方案。我們發現,腫瘤PD-L1表達較高的患者的緩解相當持久,這是非常令人興奮的。
Gandhi解釋道,稱作T細胞的免疫細胞天生就能夠殺傷癌細胞,但是一些癌細胞能夠通過激活T細胞抑制器來阻止T細胞攻擊他們。其中一種方式就是通過腫瘤表面的一種叫做PD-L1的蛋白,這種蛋白能夠使PD-1粘附在T細胞表面。MK-3475通過抑制T細胞表面的PD-1,并阻止它粘附在PD-L1上,從而破壞腫瘤的這種抑制器。
Gandhi和他的同事們納入了多個非小細胞肺癌的患者進行I期臨床試驗。他們分析了治療前腫瘤PD-L1的濃度的數據,146位患者的信息完整。他們通過免疫組化測量發現,PD-L1的濃度超過50%可以作為PD-L1陽性和陰性腫瘤的最佳臨界值。41位治療前PD-L1濃度較高的患者中,緩解率為37%,而治療前PD-L1濃度較低的患者中,緩解率僅為11%.
這些數據提示,腫瘤PD-L1濃度高是判斷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應用MK-3475治療受益的生物標志物。我們將把PD-L1表達分析的全組的數據公布出來。這些結果(從一開始的38位患者)擴展了我們的發現,一個正在進行的隨機試驗將前瞻性評估PD-L1表達在判斷MK3475和多西他賽治療中的作用。
肺癌已成為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分別占比19.59%和24.87...[詳細]
在我國,肺癌發病率位居惡性腫瘤首位,約為46.08/10萬,占所有惡性腫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