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是我國常見的消化道腫瘤之一,其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健康。淋巴結轉移是食管癌最常見和最主要的轉移途徑,它直接決定腫瘤的分期,影響患者的預后。因此,研究淋巴結轉移的發生機制和調控因素對食管癌的早期診斷和判斷預后有著重要意義。”解放軍濟南軍區總醫院王寶成教授在9月20日第十五屆全國臨床腫瘤學大會暨2012年CSCO學術年會上說。
首先,王寶成對比了食管癌在中西方的流行情況。中國以鱗癌為主,腺癌發生率未見明顯變化,其發生率地域差異大,高發區與低發區相差60倍以上,總發病率13.4/10萬人。發病原因和吸煙、社會經濟地位低下、喜食刺激性食物、營養狀況差、微量元素及維生素缺乏、食物污染等因素有關。惡性腫瘤發病率排在第五位,死亡率排在第四位。尤其我國及亞太地區一中段鱗癌為主,占到90%以上,且發病年齡趨于年輕化。
西方國家食管癌以腺癌為主,且發生率增長迅速,而鱗癌保持穩定,發生率約7/10萬人,發病原因與營養過剩、肥胖、酗酒等有關,其在惡性腫瘤發病率第九位,死亡率第八位。
目前,已知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家族的生理作用參與人體的胚胎發育、創傷愈合、炎癥反應,同時也在腫瘤生長、腫瘤轉移起到作用。其中研究VEGF-C編碼基因定位4q34,含有7個外顯子,與VEGF有30%同源性,表達在胎盤、小腸、結腸等部位。
同時,HuR(HumanAntigenR)是調控mRNA穩定性作用,屬于ELAV家族中成員,RNA結合蛋白,正常存在細胞核。在低氧、放射性損失、細胞因子刺激下可以從細胞核轉運至胞漿,通過RNA識別基序與多種mRNA結合,避免mRNA轉運過程中被核酸酶降解掉,從而增加mRNA的穩定性。雖然最近發現HuR可能參與乳腺癌淋巴結轉移過程,但具體機制不清晰,在食道癌中也乏見研究。
王寶成收集了濟南軍區總醫院胸外科2003年到2004年食管鱗癌手術切除標本58例研究,通過免疫組化法及酶聯免疫吸附法研究發現,VEGF-C高表達與食道癌淋巴結轉移與不良預后有十分密切的正相關;HuR表達與VEGF-C表達顯著相關,也提示與腫瘤進展和轉移有關,且與腫瘤浸潤深度、TNM分期有關。
王寶成推測,在食管鱗癌細胞胞漿高表達的HuR參與了VEGF-C基因的表達調控,從而參與腫瘤淋巴結轉移。該研究提示,HuR與VEGF-C表達和淋巴結轉移均是食管鱗癌獨立的預后因素,可以作為預后的指標,具有臨床實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