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診斷治療和預防
(專家課件預覽:點擊下圖可進行全文預覽)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診斷治療和預防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
血管外科 吳慶華
病例介紹
李××,男63歲,10年前出現雙下肢間歇性跛行。步行約1000米后出現雙側下肢及臀部酸痛、無力,休息后癥狀消失,伴有雙足的發涼和麻木。癥狀逐漸加重,1年前跛行距離縮短至不足100米。曾在當地長期按腰間盤突出治療無效,近半年來右足出現持續性疼痛,夜間重,右足拇趾干性壞疽。
病例介紹
既往史:
高血壓病史10年
冠心病病史5年
腔隙性腦梗塞5年
無糖尿病病史
專科檢查:
雙足皮色蒼白,皮溫冰冷,末梢毛細血管充盈緩慢,右足拇趾壞疽。雙側股動脈、腘動脈、脛后動脈、足背動脈無動脈搏動。
何謂動脈硬化閉塞癥
動脈硬化閉塞癥(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ASO )是指動脈壁因粥樣硬化引起的慢性動脈閉塞性疾病,以下肢最常見,本病多見于中老年男性,發病率呈逐漸增高趨勢。
危險因素
家族史
年齡(男性>45歲,女性>55歲)
吸煙
肥胖
運動少
生活不規律
過度緊張(工作、生活壓力大)
飲食不健康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有何表現
癥狀
臨床癥狀主要取決于肢體缺血的發展速度和程度。
初起癥狀是患肢發涼、麻木、感覺異常、間歇性跛行等。
發展后可出現靜息痛及組織壞疽、缺血性神經病變、皮膚色澤改變、皮膚附屬器營養障礙、廢用性肌萎縮及關節僵硬等癥狀。
主髂動脈閉塞的男性患者常有陽痿。
體征
體檢有缺血肢體膚色蒼白、發花,皮膚皺縮、干燥有鱗屑、趾甲增厚、體毛脫失、肢體肌肉萎縮等。
觸診皮溫涼、厥冷,閉塞部位遠側的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末梢血管充盈時間延遲。
嚴重缺血者肢體感覺、運動功能喪失、垂足、局部皮膚潰瘍甚至肢體壞疽。
何謂歇性跛行
行走一段路程后下肢肌肉出現疼痛、酸脹無力,繼續行走因癥狀加重而被迫止步,休息片刻后疼痛緩解可繼續行走,同樣條件下上述癥狀反復出現。
跛行距離和跛行時間常能反應疾病的嚴重程度。
間歇性跛行包括動脈缺血性跛行、靜脈性跛行和神經源性跛行。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物理檢查
Doppler
彩超
MRA
CTA
DSA
Doppler超聲血流檢查--是被越來越多的被血管外科同道認可的一種手術前后常用的檢查方法
動脈功能檢測方法
1 脈搏波傳導速度(PWV)
PWV增加與冠心病危險因素,有無冠心病及其程度相關,并可以提示冠心病的預后。它可以反應動脈僵硬度,幫助了解下肢缺血程度及預后,正常人一般
利用簡易呼吸器接于病人,按其自發呼吸的頻率及幅度手工輔助呼吸,并逐漸增大擠...[詳細]
神經外科手術病人:在顱內動脈瘤夾閉手術病人和顱內壓升高的病人,手術操作結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