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內膜炎指因細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如立克次體:衣原體等)直接感染而產生心瓣膜或心壁內膜的炎癥,有別于由于風濕熱、類風濕、系統性紅斑性狼瘡等所致的非感染性心內膜炎。根據病程分為急性和亞急性,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中毒癥狀明顯,病情進展迅速,數天至數周引起瓣膜破壞,感染遷移多見,病原體主要是金黃色葡萄球菌。亞急性心內膜炎中毒癥狀較輕,病程數周至數月,感染遷移少見,病原體以草綠色鏈球菌多見,其次是腸球菌。典型的臨床表現有發熱、雜音的改變、貧血、栓塞現象、皮膚損害、脾腫大和血培養陽性等。最主要的治療措施為抗生素的應用。
用藥原則為:①早期應用,在連續送3~5次血培養后即可開始治療,②充分用藥,選用殺菌性抗微生物藥物,大劑量和長療程,旨在完全消滅藏于贅生物內的致病菌,③靜脈用藥為主,保持高而穩定的血藥濃度,④病原微生物不明時,急性者選用針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和革蘭陰性桿菌均有效的廣譜抗生素,亞急性者選用針對大多數鏈球菌(包括腸球菌)的抗生索;⑤已分離出病原微生物時,應根據致病微生物對藥物的敏感程度選擇抗微生物藥物。
有些嚴重心內并發癥或抗生素治療無效的應考慮手術治療。人工瓣膜置換術的適應癥為:①嚴重瓣膜反流致心力衰竭,②真菌性心內膜炎,③雖充分使用抗微生物藥物,血培養持續陽性或反復復發,④雖充分抗微生物藥物治療,仍反復發作大動脈栓塞,超聲檢查證實的贅生物≥lOmm,⑤主動脈瓣受累致房室傳導阻滯,心肌或瓣環膿腫需手術引流。
【處方1】
0.9%氯化鈉注射液100ml,青霉素400萬U,靜脈滴注,每6小時1次皮試;
5%葡萄糖注射液 200ml,阿米卡星 0.4g,靜脈滴注,每12小時1次。
適應癥:亞急性感染型心內膜炎在病原菌培養未出時。
分 析:對亞急性感染型心內膜炎患者,在連續送血培養后,立即靜脈給予青霉素每日1200萬一1800萬U,并與阿米卡星合用,每天0.8g。若治療3天發熱 不退,應加大青霉素劑量至2000萬U靜脈滴注,如療效良好,可維持6周。當應用較大劑量青霉素時,應注意腦脊液中的濃度,過高時可發生神經毒性表現,如肌陣攣,反射亢進、驚厥和昏迷。此時需注意與本病的神經系統表現相鑒別,以免誤診為本病的進一步發展而增加抗生素劑量,造成死亡。如療效欠佳宜改用其他抗生素,如半合成青霉素苯唑西林、哌拉西林,每天12g,靜脈給予;頭孢唑林6g/d或萬古霉素2g/d等。以后若血培養獲得陽性,可根據細菌的藥敏適當調整抗生素的種類和劑量。對青霉素過敏的患者可用頭孢唑林或萬古霉素。但有青霉素嚴重過敏者,如過敏性休克,忌用頭孢菌素類,因其與青霉素可出現交叉過敏 反應。
阿米卡星為半合成的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抗菌譜廣。對葡萄球菌、需氧的革蘭陰性桿菌均有良好的抗菌活性,腎毒性較小。不良反應主要有耳毒性、腎毒性,偶可出現神經肌肉阻滯。因可通過胎盤,引起胎兒腎毒性或聽力減退,故妊娠期婦女禁用。用藥時應檢查尿常規、腎功能,注意觀察聽力和前庭功能改變,如出現異常應立即減量或停用。阿米卡星與B一內酰胺類抗生素(青霉素和頭孢菌素)混合可導致相互失活,因此需聯合應用時必須分瓶滴注。
阿米卡星聯合青霉素可獲得協同作用,治療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效果顯著。
【處方2】
0.9%氯化鈉注射液100ml,青霉素400萬U,靜脈滴注,每6小時1次皮試。
適應癥:草綠色鏈球菌性心內膜炎。
分析:草綠色鏈球菌性心內膜炎首選青霉素,多數患者單獨應用青霉素已足夠。對青霉素敏感性差者宜加用氨基苷類抗生素,如阿米卡星0.8g/d。
青霉素治療草綠色鏈球菌性心內膜炎效果顯著。
【處方3】
0.9%氯化鈉注射液100ml,氨芐西林2g,靜脈滴注,每4小時1次,皮試;
5%葡萄糖注射液200ml,阿米卡星0.4g,靜脈滴注,每12小時1次。
適應癥:腸球菌性心內膜炎。
分 析:腸球菌性心內膜炎對青霉素的敏感性較差,宜首選氨芐西林6~12g/d或萬古霉素和氨基苷類抗生素聯合應用,療程6周。頭孢菌素對腸球菌作用差,不能替代青霉素。對氨基苷類和萬古霉素耐藥的菌株可選用左氧氟沙星、氨芐西林舒巴坦等。
氨芐西林聯合阿米卡星可獲得協同作用,治療腸球菌性心內膜炎效果顯著。
隨著前列腺癌發病率的逐年上升,精準診斷與分層治療成為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多...[詳細]
綜合治療的必要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治療需要多模式、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策略。結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