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歷摘要
患者,女,46歲。乏力、食欲缺乏、腹脹2個月,胸悶l周。既往體健。胸片見雙側橫膈、肋膈角消失,心影向兩側擴大,心腰消失。B超示雙側中等量胸水,少量心包積液,腹腔積液。5個單位的PPD試驗(一)。雙側胸腔、腹腔積液穿刺抽出均為草黃色、微混,化驗提示滲出液,細胞分類以淋巴細胞為主,均未找見抗酸桿菌。無其他慢性病史,肝腎功能正常。
2 診斷
多發性結核性漿膜炎。
3 處方
方案3HRZS/9HRE。①異煙肼片:0.1g×100片;用法:每次0.3g,每日1次,口服。②利福平膠囊:o.15g×100粒;用法:每次0.45g,每日1次,口服。③吡嗪酰胺片:0.25g×100片;用法:每次0.5g,每日3次,口服。④注射用鏈霉素0.5g+生理鹽水4ml;用法:每日1次,肌肉注射。
4 分析與結果
多發性結核性漿膜炎屬于重癥結核病,PPD試驗一般為陰性。其發病機制主要是結核桿菌感染引起的機體遲發型變態反應,漿膜上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靜水壓升高,含有大分子物質的液體向漿膜腔滲出,漿膜腔液體中膠體壓增加,形成漿膜腔液體的壓力梯度。再加上胸膜炎癥、胸膜水腫、胸膜上的淋巴管引流減少,漿膜腔液體吸收減少,從而形成漿膜腔積液。治療原則與單純性結核性胸膜炎相似。結核性心包炎如治療后心包填塞癥狀持續存在或治療4~6周好轉后再發生,提示已出現滲液一縮窄性或縮窄性心包炎,需要采取外科手段,考慮心包切除術。
患者住院后因各漿膜腔積液較少,未再行穿刺抽液。化學治療后患者癥狀逐漸消失,漿膜腔積液明垃減少直至完全吸收。完成療程12個月停藥。隨訪2年,病情穩定,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