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宜技術
鉗持端提回旋手法復位經皮逆行穿針內固定(山東省文登整骨醫院)
1.治療方法
(1)器械選擇:根據患者體形及X線片所示鎖骨形態選擇適宜的鎖骨端提鉗及克氏針。
(2)患者取坐位:采用仰臥位時,患肩應接近手術床的邊緣并墊高約30度,肩胛岡上緣懸空,以利于克氏針從肩后側穿出。
(3)采用肩部手術常規消毒。
(4)復位與固定(以端坐位治療右鎖骨骨折為例)。
①鉗夾遠折端:用鎖骨端提鉗于遠折端前后緣距近折端約一厘米左右由上向下刺入皮膚,進而沿遠折端前后緣向深部滑動,直至鉗齒尖深度達遠折段上下徑l/2~2/3時,扣緊鉗齒,使鉗齒夾持住遠折段。
②回旋骨折端:術者用左膝部向上輕頂患者右肘部(或令一助手托起),左手提端提鉗帶動鎖骨外折段先向后輕輕牽拉,緊接著向上提拉,同時右手拇指捏住近折端向下前方按壓,使遠折端繞過近折端的阻擋達到近折端的前上方。
③逆行穿針:確定髓腔的位置,將克氏針刺入髓腔內,用骨錘擊打針尾,至阻力明顯增大時,改用骨鉆帶動克氏針鉆入,邊進針邊調整方向,從鎖骨外側向后的彎曲處突破,并從肩鎖關節內側3厘米以內、肩胛岡上緣穿出皮膚。用骨鉆自肩胛骨上緣夾持并帶動克氏針向后退,直至針尾平外折端斷面。
④骨折端復位與固定:持端提鉗提起遠折段向后下繞過近折端,當遠折端達近折端后下方時,左手持端提鉗帶動外折段向上提拉的同時向外牽拉,同時矯正側向移位與重疊移位,復位準確后,助手用骨錘自外向內擊打克氏針使其順行進入近折段髓腔。
⑤復位與固定成功后,手法檢查骨折端的穩定性,將針尾折彎剪短、銼平埋于肩胛骨上緣皮下。手法理順骨折端周圍旋轉移位的骨片,順皮紋方向捏擠針孔使其自然閉合,消毒,無菌包扎。檢查橈動脈搏動,頸腕帶懸吊前臂。結束手術。
1.關鍵技術環節
①鎖骨端提鉗夾持鎖骨遠折段時,鉗夾點應盡量位于喙鎖韌帶粗隆內側,以利于回旋提起遠折段;提起遠折段時應將遠折端自近折端后下方回旋上提,并用另一手拇、食指向下前方按壓近折端以利于遠折段避開近折段的阻擋回旋提起至皮下。
②克氏針刺入遠折端時,應用克氏針在骨端滑頂的方法,當針尖觸及髓腔的周壁均有阻力感時,手下有明顯澀滯感,方可進針,進針方向應盡量調整克氏針沿肩鎖關節方向自內向外穿出,以針尖自肩鎖關節后內方3厘米以內、肩胛岡上緣穿出皮膚為宜,以利進一步將克氏針進入近折段髓腔。
③復位時,按骨折斷端類型及移位方向復位,同時要注意持鎖骨端提鉗向外牽拉鎖骨遠折端以矯正其重疊移位。
④復位的判斷方法是:手下觸摸鎖骨骨嵴連續,無成角畸形時,即證明復位良好,方可將克氏針順行擊入或鉆入近折段髓腔。
2.特色
本技術治療鎖骨骨折,患者痛苦小,骨折復位好,愈合快,并發癥少,且在治療過程中,患者生活能完全自理不影響做一般的工作。
3.注意事項
(1)內固定克氏的選擇,應據X線片所顯示鎖骨髓腔粗細而選擇直徑2~2.5毫米克氏針,過粗則進針困難,過細則抗應力差,易發生成角及旋轉移位。
(2)操作中鎖骨端提鉗應夾持鎖骨遠折段前后緣上下徑的l/2~2/3為宜,過深易傷及鎖骨下血管、神經,過淺則夾持不牢固。克氏針刺入皮膚時,應嚴格控制其深度,防止發生意外。
(3)手法理順粉碎性骨折片時,切勿用力按壓,以免損傷鎖骨下重要組織。(摘自《骨傷科疾病中西醫診療技術》)
隨著前列腺癌發病率的逐年上升,精準診斷與分層治療成為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多...[詳細]
綜合治療的必要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治療需要多模式、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策略。結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