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要點:
比較質子泵抑制劑(PPIs)與組胺H2受體拮抗劑預防危重患者應激性潰瘍的不良反應風險。為預防危重患者應激性潰瘍方案提供更多臨床證據。
重癥患者因應激反應而易出現胃腸道潰瘍出血,因此醫生常會對其使用PPI或組胺H2受體拮抗劑進行預防性治療。但這些藥物的使用往往引發不良反應。
針對這種情況,美國密蘇里州圣路易斯慈善醫院Bunaye教授等人進行了一項研究來,以評價PPIs與組胺H2受體拮抗劑預防危重患者應激性潰瘍的不良反應風險。
研究結果公布于2014年1月的美國危重病醫學學會第43次急救護理會議上。研究發現,PPIs用于預防性治療危重患者應激性潰瘍的不良反應風險顯著高于組胺H2受體拮抗劑。
研究人員對2009年7月-2013年2月在外科重癥監護室住院患者的病情記錄進行了統計。有14280名患者接受應激性潰瘍的預防性治療,并排除其中5718名不符合試驗條件的患者。這些患者入院前已使用過抑酸藥物,而在ICU內沒有接受預防應激性潰瘍的治療,或同時使用PPI和組胺H2受體拮抗劑治療。
預防性治療的適應癥包括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幽門螺桿菌感染、糜爛性食管炎、胃食管返流病,以及使用呼吸機輔助呼吸。不良反應包括胃腸道出血、艱難梭菌感染、醫院獲得性肺炎和30天死亡率。
研究共納入8562名患者,3681名(43%)患者接受PPI治療,4881名患者(57%)接受組胺H2受體拮抗劑治療。PPI治療組預防應激性潰瘍的有效率為32.3%,而組胺H2受體拮抗劑治療組的有效率為37%,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不良反應方面,PPI治療組胃腸道出血占4.70%, 組胺H2受體拮抗劑組為1.10%,兩者有統計學差異。PPI治療組中30天死亡率為6.00%,而組胺H2受體拮抗劑治療組的為3.70%,兩者有統計學意義。兩組艱難梭菌感染和醫院獲得性肺炎的發病率無統計學差異。
結果表明,使用PPI預防性治療應激性潰瘍,其不良反應風險高于組胺H2受體拮抗劑。PPI治療組的高死亡率應引起我們的注意。同時也需強調,在更改當前PPI預防應激性潰瘍的治療方案之前,仍需更多臨床試驗證據。
研究背景:
目前在美國,外對于預防危險重患者應激性潰瘍已達成共識,即應激性潰瘍的預防應限于高危人群,且藥物預防不應作為常規治療,并需考慮其不良反應和費用問題。
美國急診科醫生首選抑酸劑預防應激性潰瘍,其中組胺H2受體拮抗劑占63.9%,PPI占19.0%.最近研究表明,組胺H2受體拮抗劑不僅能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而且還具有改善胃粘膜微循環、促進細胞再生、從而盡快修復潰瘍的作用。
2007年的一項系統評價報道,預防性使用組胺H2受體拮抗劑能降低ICU患者應激性潰瘍的發生率,而且安全性好,但不能降低臨床大出血的發生率。以往曾有報道,藥物治療應激性潰瘍應首選PPI,而且治療費用最低。
但PPI用于ICU患者治療時有兩個缺點:①PPI在胃內酸性環境下失活。②PPI經吸收后必須在活化的壁細胞分泌小管酸性環境中才能轉化為活性形式,而大多數ICU患者予以禁食,因此壁細胞多處于靜息狀態,PPI的抑酸能力降低。
另外,奧美拉唑可損傷中性粒細胞的催化性和噬菌功能而使其殺菌功能降低,所以ICU患者應用奧美拉唑有可能加重感染。
近年有關PPI與組胺H2受體拮抗劑在預防危重患者應激性潰瘍的研究方興未艾,得出的結論卻莫衷一是。2012年發表的一項Meta分析表明,在降低危重病人胃十二指腸應激性粘膜出血方面,PPI比組胺H2受體阻滯劑更有效,在降低死亡率方面,二者療效相當。
相反,一項針對組胺H2受體拮抗劑與PPI預防ICU患者應激性潰瘍出血和肺炎發生率的Meta分析提示,組胺H2受體拮抗劑對應激性潰瘍出血有更好的防作用,但兩組間醫源性肺炎發生率及病死率無統計學差異。
2014年,Bunaye等發現,PPI預防應激性潰瘍風險高于組胺H2受體拮抗劑,且PPI組的30天死亡率明顯高于組胺H2受體拮抗劑治療組。
總結上述分析,我們應謹慎對待相關研究結果,確切的結論尚需大樣本、多中心的隨機對照研究證實。
目前對于消化性潰瘍的治療已不滿足于使用單一抑酸藥,通常是多種抗酸劑和粘膜保護劑組成復方藥物,以取長補短。如PPI與組胺H2受體拮抗劑合用,治療效果更佳。PPI聯合組胺H2受體拮抗劑預防危重患者應激性潰瘍的效果研究尚少,這或許也是一個新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