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頜骨骨折臨床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一)適用對象。
第一診斷為下頜骨骨折(ICD10:S02.6)
行下頜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ICD-9-CM-3:76.76)
(二)診斷依據。
根據《臨床診療指南-口腔醫學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
1.有明確的外傷史。
2.臨床檢查存在下頜骨骨折的臨床表現。
3.影像學檢查可見明確的骨折影像。
(三)治療方案的選擇。
根據《臨床診療指南-口腔醫學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
選擇下頜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其適應癥為:
1.有外傷史,下頜骨骨折診斷明確;
2.全身情況可耐受麻醉和手術,危及生命的全身合并損傷已經得到有效處置,生命體征穩定;
3.下頜骨骨折段錯位明顯,咬合關系紊亂。
(四)標準住院日為≤14天。
(五)進入路徑標準。
1.第一診斷必須符合ICD-10:S02.6下頜骨骨折疾病編碼。
2.患者同時具有其他疾病診斷,如在住院期間不需要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床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路徑。
(六)術前準備(術前評估)2天。
必須檢查的項目:
1.血尿便常規、血型、凝血功能、肝腎功能;
2.感染性疾病篩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心電圖;
4.影像學檢查(顱頜面及全身影像檢查)。
(七)預防性抗菌藥物選擇與使用時機。
1.抗菌藥物: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衛醫發〔2004〕285號)執行。
2.選用青霉素類或其他類抗菌藥物,預防性用藥時間為術前30分鐘(另可根據是否為開放性損傷以及感染的程度決定抗菌藥物的選用和預防性應用的時間)。
(八)手術日為入院第2-5天。
1.麻醉方式:全麻或局麻。
2.手術內固定物:骨折接骨板、釘和其他類骨折內固定物。
3.術中用藥:青霉素類或其他類抗菌藥物。
4.輸血:視術中出血情況而定,一般不考慮輸血。
(九)術后住院恢復5-7天。
1.必須復查的檢查項目:血細胞分析和影像學檢查。
2.術后選用青霉素類或其他類抗菌藥物,用藥時間根據骨折及感染的程度決定。
(十)出院標準。
1.全身一般情況穩定。
2.切口I/甲(口外切口)或(和)Ⅱ/甲(口內或開放性傷口)愈合。
3.咬合關系恢復。
4.影像學檢查顯示骨折復位固定良好。
(十一)變異及原因分析。
1.需手術治療的下頜髁突骨折,下頜粉碎性骨折,下頜骨骨折合并面中部骨折,下頜骨病理性骨折不進入該路徑。
2.急診病人不進入該路徑。
二、下頜骨骨折臨床路徑表單
適用對象:第一診斷為下頜骨骨折(ICD-10:S02.6)
行下頜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ICD-9-CM-3:76.76)
患者姓名: 性別: 年齡: 門診號: 住院號: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標準住院日:≤14天
點擊下載:下頜骨骨折臨床路徑表單
免費下載:下頜骨骨折臨床路徑
牙槽膿腫主要是牙髓的炎癥通過根尖部牙周組織向牙槽骨擴散。由于牙槽骨骨質疏松...[詳細]
種植體支持太極扣附著體覆蓋義齒的臨床應用 內容預覽: 全口牙列缺失后剩余牙...[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