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襲性念珠菌病是早產兒遲發性感染的重要原因,其臨床體征往往表現細微,盡管采取抗真菌治療,但其在早產兒中后果嚴重。伴隨著念珠菌感染,近70%的出生體重小于1000g嬰兒發生死亡或患有嚴重的神經發育障礙。
既往的氟康唑預防性治療隨機安慰劑對照試驗已表明,可減少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ICUs)侵襲性念珠菌病的發病率與念珠菌病的高疾病負擔(≥15%)。
目前的指南推薦包括,使用氟康唑預防性治療新生兒重癥監護室中,侵襲性念珠菌發病率較高的出生體重小于1000g的嬰兒。但其對早產兒死亡率的影響,以及預防使用氟康唑的安全性尚未清楚。
美國杜克大學臨床研究所Benjamin博士等對此進行研究,發現預防性使用氟康唑并未降低早產兒(出生體重<750g的極低出生體重兒)死亡或念珠菌病的發生率。
該研究為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臨床試驗研究。旨在評價氟康唑對預防極低出生體重兒的死亡或侵襲性念珠菌的療效和安全性。
該研究于2008年11月至2013年2月間進行。研究對象來自美國32個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NICUs),出生時體重<750g(N = 361)的嬰兒被隨機分配接受氟康唑(6mg/kg體重)或安慰劑預防性治療,每周兩次,療程42天。
對存活嬰兒(校正年齡為18個月-22個月)的神經發育結局進行評估。主要終點為研究前49天(藥物研究完成后1周)的復合終點(死亡或明確/可能的侵襲性念珠菌?。?。
次級終點和安全性結局包括侵襲性念珠菌病,肝功能,細菌感染,住院天數,顱內出血,腦室周圍白質軟化癥,慢性肺病,需要手術治療的動脈導管未閉,要求手術的早產兒視網膜病變,壞死性小腸結腸炎,自發性腸穿孔,神經發育結局(定義為Bayley-Ⅲ認知綜合得分<70分),失明,失聰或大腦性麻痹(校正年齡為18個月-22個月時)。
研究結果發現,在接受氟康唑預防性治療的早產兒中,主要復合終點死亡或侵襲性念珠菌病的發生率為16%,而安慰劑組為21%,比值比為0.73;P = 0.24,治療差異為-5%。氟康唑組侵襲性念珠菌發生較少(3%),安慰劑組(9%),P = 0.02,治療差異為-6%。
兩組間其他次要終點的累計發生率差異沒有顯著統計學意義。兩組間神經發育障礙無差異,氟康唑組(31%)vs安慰劑組(27%),P = 0.60,治療差異為4%。
研究結果認為,在出生體重<750g的嬰兒中,氟康唑預防性治療42天后,與安慰劑相比,氟康唑預防性治療并未較低復合終點死亡或侵襲性念珠菌病的發生率。該研究結果表明,不支持在極低出生體重兒中普遍預防性使用氟康唑。
長期以來,人類得以生存往往會面臨高水平的基因突變,而這也是人類進化過程中所...[詳細]
支氣管肺發育不良是早產兒常見的呼吸系統并發癥之一。布**是一具有高效局部抗...[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