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型病毒性肝炎-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傳染病科-高志 內容預覽:
(點擊下圖可對專家課件進行全文預覽)
戊型病毒性肝炎-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傳染病科-高志 內容簡介:
病毒性肝炎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傳染病科
高志良
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是由多種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臟損害為主的一組全身性傳染病。
臨床表現相似,以疲乏、食欲減退、肝功能異常為主要表現,部分病例出現黃疸,無癥狀感染常見。
肝炎的種類
甲型肝炎
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
丁型肝炎
戊型肝炎
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主要引起急性感染,經糞-口途徑傳播,有季節性,可引起暴發流行。
乙、丙、丁型肝炎常表現為慢性經過,主要經血液傳播,無季節性,多為散發,并可發展為肝硬化和肝細胞癌。
病原學
戊型肝炎病毒(HEV)
過去稱為腸道傳播型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
1989年東京國際肝炎會議正式命名為HEV。
本病毒曾歸類于萼狀病毒(Calicivirus)科。
最近有人建議把它歸入風疹病毒組α病毒亞組或杯狀病毒科(Caliciviridae)的新成員。
最新的國際病毒分類系統將HEV的分類地位確定為野田村病毒科(Nodaviridae)中的戊型肝炎病毒屬(hepatitisE-likeviruses)。
HEV病毒顆粒呈球狀,無包膜,表面不規則,直徑27~34nm,在胞漿中裝配,呈晶格狀排列,可形成包涵體。
HEV基因組
單股正鏈RNA:
全長7.5kb
結構區
非結構區
有3個部分重疊的ORF
ORF-1→編碼非結構蛋白
ORF-2→編碼核殼蛋白
ORF-3→編碼部分核殼蛋白
圖HEV三個部分重疊的開放讀碼框
流行病學
戊型肝炎
傳染源
患者及隱性感染者
動物(家豬、羊和野鼠等)可能是一種重要的傳染源,并可能作為HEV的貯存宿主
傳播途徑
糞口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
經胃腸道以外的傳播途徑
以輸血或注射的方式傳播的可能性較少
尚未有經性接觸傳播和母嬰之間垂直傳播的病例報告
戊型病毒性肝炎-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傳染病科-高志 ***下載
肝中靜脈與腔靜脈連線(或膽囊窩中點與腔靜脈連線)為左右半肝分界,在該層面為...[詳細]
由于藥物或其代謝產物引起的肝細胞損害,可以發生在原來沒有肝臟疾病的人群或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