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肝發病機制揭開
日本橫濱市立大學和大阪大學的聯合研究小組4日宣布,他們首次弄清了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病機制。他們確認,一些肥胖者的肝臟會與腸內的細菌發生過敏反應,從而導致肝部發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多由肥胖引起。它是指患者無飲酒史,但病理學上和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有相似的病理狀態,比如也有肝細胞脂肪變性、肝小葉炎癥,有時也有“酒精”玻璃樣變性和肝纖維化等。
研究人員在動物實驗中發現,實驗鼠肥胖后,脂肪細胞大量分泌的肥胖基因編碼產物Leptin會發揮作用,促使肝臟對腸內細菌分泌的毒素脂多糖發生過敏反應,從而導致肝部疾病。
橫濱市立大學教授中島淳說:“如同花粉癥患者一樣,肥胖者會對細菌發生過敏反應,這一發現將有助于開發新的診療方法。”相關論文已經刊登在美國《細胞·代謝》雜志網絡版上。
在新藥取得成功之前,應用口服核苷(酸)類似物(NA)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簡稱...[詳細]
5月17日,在第十屆全國疑難及重癥肝病大會上,我國香港大學司徒偉基教授交流...[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