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孩子容易出現中耳炎(OME),主要表現為中耳發炎和積液且不易清除。當一只或兩只耳朵出現中耳炎的時候,這意味著感染的存在。中耳炎(OME),也稱為“膠耳”,患者常常不表現突出癥狀,但會導致聽力受損,因此往往父母發現孩子的聽力存在問題來就診時才發現患兒患有中耳炎。
據美國醫療保健與質量局(AHRQ)統計,中耳炎往往發生在兒童時期,且90%的患者在10歲前患中耳炎。
“我們需要尋找一些新的方法來治療中耳炎,以避免應用不必要和無效的抗生素的使用”.Ian Williamson教授認為,“所有治療中耳分泌炎性滲液的治療方式如使用抗生素、抗組胺藥、減充血劑、鼻內類固醇激素等藥物都是無效的,且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因此不可作為標準治療方案,也不能經常使用。”
在加拿大醫學協會期刊中,研究人員描述了他們如何通過一種開放性、隨機對照試驗,進而探究一種簡單的“鼻腔球囊自擴張”治療方案可以大規模應用于治療中耳炎患兒。在治療過程中,患兒通過鼻孔利用鼻噴嘴給氣球吹氣,通過將空氣傳送到中耳,有助于恢復耳內正常的壓力,清除組織液。
實驗選取了43個英國家庭進行測試,參與人員為320名年齡范圍為4-11歲、有過中耳炎病史、單耳或雙耳有炎性積液的患兒。患兒被隨機分配到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給予標準治療方案,實驗組除了接受標準治療方案外還接受鼻腔球囊自擴張治療3次/天,持續時間為1-3個月。結果表明,實驗組的患兒在治療1到3個月后中耳內的壓力和聽力更易恢復。1個月后,實驗組有47%的患兒恢復了正常耳道壓力,而對照組僅有35.6%的患兒恢復正常耳道壓力。3個月后實驗組和對照組恢復正常耳道壓力的比例為49.6%和38.3%.且實驗組的患兒出現的并發癥更少。
Williamson教授表示,該治療方案簡便易行,價格低廉,可有效清除患兒耳內積液,減輕耳部癥狀,提高患兒聽力,又沒有副作用,對患兒傷害小,易于使患兒接受,可以在幼兒園進行普及,并進行相應的規范化培訓。按照這樣的做法,可以使兒童中耳炎的發病率更低,且治療3個月后相比1個月后患兒預后更好,可以廣泛應用于4歲以上的中耳炎患兒。
原始出處:Effect of nasal balloon autoinflation in children with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in primary care: an ope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長期以來,人類得以生存往往會面臨高水平的基因突變,而這也是人類進化過程中所...[詳細]
支氣管肺發育不良是早產兒常見的呼吸系統并發癥之一。布**是一具有高效局部抗...[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