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甲減)是由于甲狀腺激素產生不足或對其不反應致機體代謝活動下降而引起的一種內分泌病。嬰幼兒主要影響大腦發育、骨骼生長,成年發病者稱成人甲減,重度甲減又稱黏液性水腫。按病變部位不同可分為原發性、繼發性和三發性甲減等。
甲減一般表現為起病緩慢,早期有乏力、疲勞、體重增加、不能耐寒。繼而嗜睡、反應遲鈍、聲音變低而粗、顏面虛腫、皮膚干糙、毛發脫落、腹脹、便秘、面色臘黃、性欲下降、不育不孕、月經紊亂等病史癥狀表現。體檢時常常發現病人皮膚粗糙,全身不同程度黏液性水腫,雙下肢明顯,貧血貌,舌體胖大,聲音嘶啞,部分甲狀腺腫大的患者,可表現為心律緩慢,心臟擴大。嚴重者出現心包積液,甚至胸腔和腹腔積液。這些癥狀使其容易于一些有類似表現的疾病相混淆,如腎性水腫、貧血、充血性心力衰竭、漿膜腔積液、特發性水腫、垂體瘤等相鑒別。
具體而言,甲減病人因水鈉潴留表現為水腫、皮膚蒼白、血壓升高等,有些病人還伴有尿蛋白陽性,所以常常被認為是腎病,而得不到正確的診斷和治療。而腎炎、慢性腎功能不全的病人,常常會表現甲狀腺激素測定異常。實際上甲減病人多數表現為非凹性水腫,腎炎水腫多半則是可凹性的。甲減病人除了水腫外還常常伴有怕冷,食欲低下,皮膚粗糙,心律慢,便秘等代謝低下的表現,而腎炎蛋白尿明顯。
另外,甲減容易發生漿膜腔積液,最常見為心包積液。甲減發生漿膜腔積液常常被誤診為結核、惡性腫瘤、尿毒癥、心包炎和結締組織病等。
其次,不少甲減患者也會出現貧血。甲減病人多見于女性,常伴月經量多、經期長,導致失血過多,同時食欲減低、營養不足和胃酸缺乏更加重了貧血,而貧血在中年婦女又十分常見,所以不少甲減常常被誤診為貧血。
甲狀腺機能減退癥應及時診斷和治療,尤其注重鑒別診斷,它是可防可治的,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最好的預防措施。一經確診即需終身依賴甲狀腺激素替代治療,療效較好。治療中不能自行停藥或減量并積極預防寒冷、感染、手術、外傷等應激狀態發生,避免過度運動和勞累。
糖化血紅蛋白(HbA1c)以其穩定性佳、簡便易行等諸多優勢,近年來被廣泛應...[詳細]
對1型糖尿病的免疫治療距離現實又近了一步,一項早期臨床試驗的結果顯示,輸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