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子宮內膜異位癥(EMT)的病理生理、高危因素、治療和疾病進展尚不完全清楚,尤其是青春期患者。典型的青春期EMT癥狀表現為慢性盆腔痛,患者本人及其家人渴望對疾病迅速作出診斷和治療,對預后抱有很大的期望。
評估EMT的發生率較為困難,統計數據主要來源于納入研究的就診人群的術中發現和癥狀的自我陳述。有部分人群因癥狀較輕故未就診。對于青春期少女,痛經是常見的主訴。鑒別哪些人需要進一步治療是相當重要的。Parker等對1051名澳大利亞10歲及以上的少女進行了月經情況的調查,其中有10%出現嚴重痛經并影響到日常生活,應該對這部分患者進行評估。通過腹腔鏡對有不典型癥狀的女孩進行檢查發現有較高的EMT發生率。Reese和Laufer等對一般鎮痛劑和口服避孕藥無效的患者進行腹腔鏡手術時發現,按AFS分期, 青春期EMTⅠ和Ⅱ期分別為73%和67%。文獻報道在月經初潮期患EMT的病例數持續增加。
要點:
1.青春期伴有嚴重痛經者并且影響到日常生活者要考慮診斷EMT;
2.青春期EMT在腹腔鏡下有不典型的表現;
3.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青春期患者是否需要在術后常規使用藥物治療或藥物是否阻止疾病的進展;
明確促進青春期EMT發展的高危因素
Treloar等通過問卷方式調查了268例女性早期的月經特征發現,初潮年齡為14歲以上的女性EMT風險明顯較?。∣R,0.3;95%CI,0.1-0.6)。痛經史和之后出現的EMT相關(OR,2.6;95%CI,1.1-6.2)。月經期的長短,經血流量大小與青春期EMT無關。痛經是疾病發展的先驅癥狀,月經周期短可能增加風險。
Chapron等報道了某些可預測深部浸潤性子宮內膜異位癥(DIE)的表現。他們評估了17-41歲因婦科良性疾病進行手術、經組織學證實為EMT的婦女229例,按疾病表現分為三組:表淺子宮內膜異位癥,深部浸潤性子宮內膜癥(DIE)和子宮內膜異位囊腫,結果證實DIE患者有一系列臨床共同點,如:EMT家族史,青春期時每次月經都要曠課;最初治療痛經時需要早期或持續使用口服避孕藥。
青春期EMT的治療是否會阻礙EMT的發展?
對具有疾病進展的高危風險人群進行診斷并采取有效的干預是治療EMT必要的措施。D’Hooghe等通過動態腹腔鏡對狒狒盆腔內EMT病灶大小、數目和類型的監測發現,在24個月內新發的表面病灶在數目上增長了69%,10%的病灶發生重建,21%病灶沒有改變,但在人類尚未得到證實。Sutton等也通過腹腔鏡二次探查手術證實子宮內膜異位癥病灶存在退化、進展和靜止可能。近期的研究集中在疾病進展方面。Redwine報道典型EMT病灶:沿著子宮內膜異位囊腫周圍的黑色或白色散在病灶隨著年齡增長而發展。火焰狀和不典型的透明泡狀病灶在年輕患者更容易出現。Doyle等對12-24歲有痛經和慢性盆腔痛對藥物治療無效的EMT患者進行腹腔鏡手術,通過對病灶切除(未做病檢),手術間歇期采用口服避孕藥治療(GnRH-а和反加治療或單獨用孕激素),平均29個月后,63例(70%)患者處于穩定的狀態,17%有所好轉,10%疾病進展。在意大利和新西蘭也進行了類似的研究。然而,所有的研究都存在樣本量較小,以回顧性分析為主,在手術時缺乏病檢,缺乏試驗對照組等缺陷,從而很難得出這些干預在疾病進展中的作用。因此,急需有長期隨訪的隨機對照試驗。
口服避孕藥在疾病的進展和抑制中的作用
口服避孕藥作為阻止EMT發展的首選措施這一觀念已經被提出??诜茉兴幒虴MT風險的關系是相當重要的。Vercellini等報道口服避孕藥可能降低目前正在使用的人群患EMT的風險0.63(95%CI:0.47-0.85),但可能升高既往使用者的風險1.21(95%CI:0.94-1.56)。然而,當評估這些研究的時候,存在這樣的質疑:造成這些結果的差異是否由于實際疾病發病時間和診斷的時候并不一致:患者是否使用過口服避孕藥治療痛經,EMT的診斷是在避孕藥使用之前或之后。因此,通過指定詳細的月經史指導避孕藥的應用,將來關于青春期EMT的研究有助于弄清這個問題,此外EMT的非手術診斷手段更能幫助確定疾病的確切發病時間。
結論
目前,青春期EMT的文獻集中在易感人群如何發展為EMT方面。痛經,尤其是已經影響到日常學習和生活,是青春期和以后發展成EMT的高危因素。它可能是疾病發展的先驅癥狀。
在早期診斷之后,我們能否采取措施來阻止疾病的發生?這是一個在全球積極研究的領域。目前尚未證實青春期人群術后藥物治療是否應常規使用和這種干預是否阻礙了疾病的進展以及對遠期如生育能力等的影響。
最直接的問題在于醫師需要對發生疼痛的年輕婦女癥狀進行處理、作出診斷。腹腔鏡仍被認為是診斷的金標準。長期控制癥狀往往需要藥物和其他輔助治療相聯合。EMT病理生理學研究可能加深我們對疾病自然病程的認識,促使對治療結局有更好的理解。
作者: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Keck School of Medicin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Los Angles, California, USA 來源:Curr Opin Obstet Gynecol 2012, 24:000–000
補血益母顆粒在臨床應用中未見不良反應,是治療氣血兩虛兼血瘀型產后腹痛的一種...[詳細]
目的觀察補血益母顆粒治療功血的療效及副作用。方法 本研究將來自臨床的86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