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是由于肝臟內脂代謝紊亂導致的疾病,并能夠進一步引發肝硬化、肝癌等疾病,正嚴重威脅國人的健康。食物中的脂肪酸尤其是飽和脂肪酸能夠導致脂肪肝的發生,但是具體的機制尚不清楚。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清華-北大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研究員李蓬所領導的研究組發現了一種新的飽和脂肪酸誘導非酒精性脂肪肝發生的機制。其研究成果“Cidea promotes hepatic steatosis by sensing dietary fatty acids”于2012年1月25日在線發表在國際肝臟學著名期刊Hepatology上。該論文系統研究了CIDE家族蛋白(Cidea、Cideb、 Fsp27)在肝臟脂代謝中的作用。在正常肝臟中只有Cideb蛋白表達,其通過調控VLDL的酯化和成熟來調節肝臟的脂類平衡。在高脂飲食或者ob/ob肥胖小鼠以及患有脂肪肝的人群中,Cidea和Fsp27在肝臟中高度表達。而在高脂飲食或ob/ob小鼠的肝臟中特異性基因沉默Cidea導致肝臟和血液中脂肪含量明顯下降, 可明顯緩解脂肪肝的程度。進一步的研究發現Cidea 的基因表達可受食物中飽和脂肪酸的誘導并通過轉錄因子SREBP1C介導。另外Cidea的蛋白穩定性也可受食物中脂肪的調節。上述研究成果系統詳細闡述了食物中飽和脂肪酸通過Cidea調控脂肪肝發生的分子機制,為進一步預防和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在新藥取得成功之前,應用口服核苷(酸)類似物(NA)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簡稱...[詳細]
5月17日,在第十屆全國疑難及重癥肝病大會上,我國香港大學司徒偉基教授交流...[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