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因急性下消化道出血而住院的所有患者中,9%——24%的病因為結腸缺血,從而使結腸缺血病因在大型流行病學調查中位列結直腸惡性腫瘤之后,居第二位。近期發表的一項基于人群的研究表明,結腸缺血發病率為16.3/100000人年,在過去30年間大約升高4倍。
今年1月,《美國胃腸病學雜志》在線發表了《結腸缺血的臨床指南》,詳細介紹該病的流行病學特征、危險因素、表現模式、診斷和管理等。本文編輯整理指南主要推薦內容,詳情如下:
指南簡介:
專家點評:解析結腸缺血診治新規范
作者:中國人民**總醫院 吳本儼
閱讀《美國胃腸病學雜志》2015年1月在線發表的《結腸缺血臨床指南和最佳實踐總結》之后,我感覺很有新意,很多觀點值得國內同行借鑒。
亮點一:權威性 由美國胃腸病學院(ACG)組織撰寫的《結腸缺血的臨床指南》,是在檢索復習美國醫學索引自1946年至今和荷蘭醫學文摘自1980年至今所發表的有關結腸缺血英文文獻基礎上完成的。指南的主要部分是嚴格按照證據分級和推薦強度的GRADE評估系統標準進行。
該指南首次就結腸缺血的定義、流行病學、危險因素、臨床表現形式、診斷方法和處理,提出明確的推薦建議或者總結性的陳述意見。從結腸缺血指南產生的背景,歸納概括了不同臨床專科關于結腸缺血的觀點和認識,具有權威性。
亮點二:方向性強 指南聚焦于結腸這一特定的器官,明確定義“當結腸灌注血液降低至不足以維持細胞代謝功能的水平時,導致結腸缺血疾病產生”.不同于以往從腸系膜缺血、缺血性結腸炎等角度討論缺血性腸病。直接針對缺血引起的效應器官――結腸損傷提出診治建議,方向明確,切合臨床實際。
亮點三:可操作性 根據結腸缺血的嚴重程度分為輕型、中型和重型結腸缺血。指南提出,對不同程度的結腸缺血患者,臨床處理方法不同。
對于輕型結腸缺血,可以觀察或僅給予支持治療。特別強調對于右半結腸缺血(IRCI)患者,應注意與急性腸系膜缺血鑒別。右半結腸缺血的死亡率較其他部位結腸缺血死亡率高。
缺血性腸病是許多醫生關注同時也有不少困惑的臨床問題。為提高對缺血性腸病的認識,2010年中華醫學會老年分會曾組織國內多學科專家撰寫了關于缺血性腸病的中國專家意見。ACG指南提出的結腸鏡檢查對于結腸缺血診斷價值以及應在48小時內完成檢查的建議,與2010年制定的中國專家意見相同。
需要指出的是,ACG指南提出口服和靜脈CT造影應作為可疑結腸缺血患者的首選影像學檢查方法。盡管其不失為一種更為準確的檢查方法,但因老年人靜脈CT造影受到一定限制,加之超聲多普勒檢查經濟和便捷的原因,目前國內的許多縣級醫院仍多以超聲多普勒檢查為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