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紀念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成立五十周年,臨床腫瘤學雜志(JCO)發布了一篇文章,系統講述了在這五十年中,胃腸腫瘤的進展情況。本文將對其中胰腺癌部分的內容做具體報告:
1964年時,我們對胰腺癌知之甚少,我們不了解它的病因,不能對胰腺做清晰的成像,疾病發現時幾乎都是晚期。很少有機會早期診斷,唯一的治療方式就是Whipple手術,當時這是一種復雜的手術,圍手術期并發癥發生率和死亡率非常高,療效非常差。
盡管現在胰腺癌仍然是一種兇險的疾病,在美國仍然是癌癥相關性死亡四大原因之一,療效小幅度的提高變得非常明顯。更尖端的成像技術使臨床醫生能夠觀察到胰腺,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和經十二指腸穿刺活檢等技術的進步使早期診斷成為可能。此外,手術技術和術后治療水平的提高,患者都涌入大的診療中心,使得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和死亡率大幅下降。黃疸、疼痛、體重下降、厭食和高凝狀態等問題也能夠早期處理。侵襲性癥狀的處理和腔內支架的合理使用(解除膽道梗阻或胃出口梗阻)使大多數患者的癥狀得到緩解。
胰腺癌的特點是致密纖維組織包裹腫瘤,這限制了腫瘤組織的獲取,這可以部分解釋胰腺癌分子基礎的研究進程緩慢的原因。現在我們知道RAS突變可以見于90%以上的癌癥,但是還沒有發現其他主要的分子驅動基因。CA19-9是胰腺癌公認的血清標志物,在監測疾病的發展過程中有很大的臨床作用。最近,我們引入了載入人類疾病的轉基因小鼠模型,可以促進胰腺癌發生和進展的生物標志物更快的發展。
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胰腺癌的發生與肥胖有關,最近開始研究其與II型糖尿病和吸煙的關系。在胰腺癌風險高于一般的家庭中進行的研究發現,這樣的家庭中黑斑息肉病、遺傳性非息肉性結腸癌的發病率較高,BRCA1和BRCA2基因突變的發生率也更高。基因測序發現了胰腺癌易感基因,但是這些發現還未改變臨床實踐,還未確定在哪些個體中進行集中篩查可以獲益。
在1985年(胃腸腫瘤研究組確定氟尿嘧啶放化療為標準輔助化療方案)至1997年間(生存期的延長和臨床癥狀的控制促使FDA批準吉西他濱用于臨床),治療缺乏進展非常令人沮喪。在隨后的幾年中,我們發現吉西他濱輔助治療有效,但是放療在輔助治療中的作用受到了質疑。我們注意到,當時的輔助化療后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為20-24個月與胃腸腫瘤研究組1985年報道的沒什么區別。考慮到分期技術的提高,這一發現提示,目前治療技術的提高是非常微小的,還未對該病的自然史產出明顯的影響。
在1997年-2011年,盡管有許多試驗嘗試將吉西他濱與其他藥物聯合應用,但是晚期胰腺癌的治療還是沒有明顯進展。但是2011年FOLFIRINOX方案(氟尿嘧啶、亞葉酸、伊立替康、奧沙利鉑)和吉西他濱/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方案引入后,這一狀況才有所改變。與吉西他濱相比,FOLFIRINOX方案的應用將緩解率提高了3倍多,并將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從5個月延長至超過11個月,而且患者的生活質量也得到了提高。吉西他濱/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方案的應用將患者的中位總生存期從5個月延長至8.5個月。我們尚不清楚是否其中一種化療方案優于另一種,是否這兩種輔助治療方案都有效。但是這兩種方案都有希望在5年內遠遠超過之前50年的進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