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腫瘤的發展,腫瘤細胞可能離開實體瘤,進入人體血液循環。這些循環腫瘤細胞的鑒定可能為癌癥轉移過程提供關鍵線索。同時,循環腫瘤細胞的檢測有助于癌癥患者的臨床管理,如浸潤性癌癥的早期檢測以及化療藥物的快速評估。
然而,循環腫瘤細胞在外周血中的濃度非常低,用傳統技術無法獲得。在第55屆美國放射治療及腫瘤學會的年會上,斯坦福大學的Max Diehn博士介紹了一種新技術,可從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分離出循環腫瘤細胞。
Max Diehn博士的實驗室采用了一個名為IsoFlux的系統。它可從一次標準抽血的血液樣本中回收稀有的腫瘤細胞,制備后用于分子分析。此平臺由美國Fluxion Biosciences公司開發,為少量樣本帶來了更高的循環腫瘤細胞回收靈敏度。
在ASTRO年會上,研究人員比較了健康對照、早期以及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的循環腫瘤細胞計數。循環腫瘤細胞的平均數量分別為1.7、28.4和142.4.對照和早期患者之間的細胞計數差異是統計學顯著的(p = 0.01)。沒有一個對照的循環腫瘤細胞數量超過5個,而73%的早期患者超過。研究表明,腫瘤體積與循環腫瘤細胞數量呈正相關(p=0.04)。
據介紹,IsoFlux系統利用一種專利的微流體技術以及免疫磁珠,從生物學樣品中分離稀有細胞。它主要應用在循環腫瘤細胞、癌癥干細胞、干細胞和免疫細胞的分析。一旦這些細胞被富集,它們可立即用于下游分析,包括新一代測序、qPCR、FISH、IHC等。
整個操作過程不算復雜,還挺快速。首先是收集到7-10 mL血液或其他生物學樣品,然后去除紅細胞,與磁珠偶聯。這一步大約需要30分鐘的手動操作。接下來轉移到儀器中自動處理。在大約40分鐘后,即可回收到循環腫瘤細胞,用于后續的分析。
肺癌已成為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分別占比19.59%和24.87...[詳細]
在我國,肺癌發病率位居惡性腫瘤首位,約為46.08/10萬,占所有惡性腫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