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風病是由麻風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leprae)通過皮膚粘膜進入體內,引起皮膚和周圍神經的一種慢性傳染病。1潛伏期平均2~5年。臨床根據皮損特點、細菌檢查及組織病理表現等將麻風病分為結核樣型;界線類偏結核樣型;中間界線型;界線類偏瘤型及瘤型5大類型。
【麻風病的診斷】
(一)結核樣型麻風(Tuberculoid leprosy)
1.基本損害:皮損為圓形和橢圓形斑疹和斑塊,略高出皮面,境界清楚,淡紅色或輕微色素減退,表面干燥、脫屑,毳毛脫落,不出汗,有明顯淺感覺減退。
2.皮疹發布:皮損數目少,限局不對稱,好發于四肢、面部、肩部和臀部。
3.單側周圍神經,如耳大神經、尺神經和腓總神經等常受累,呈粗大索條狀、質硬、有壓痛。慢性病程,可致肢體萎縮或殘疾。
4.查菌陰性,麻風菌素試驗強陽性。
(二)瘤型麻風(Lepromatous leprosy)
1.基本損害:浸潤性結節和斑塊,邊界不清,表面光滑發亮,黃紅色或棕色,眉毛對稱性脫落,面部損害浸潤增厚,融合形成“獅面”樣外觀。晚期出現感覺障礙。
2.皮疹發布:廣泛對稱分布。
3.神經對稱性受累,粗大、質軟。
4.查菌強陽性,麻風菌素試驗陰性。
5.組織病理結核樣型麻風在真皮小血管及神經周圍有上皮樣細胞及淋巴細胞浸潤,抗酸染色一般查不到麻風桿菌。瘤型麻風在表皮與真皮間有一無浸潤帶,真皮內可見致密泡沫狀組織細胞浸潤,抗酸染色顯示這些細胞內有大量麻風桿菌。
【麻風病的鑒別診斷】
麻風病應與玫瑰糠疹,副銀屑病以及急性發熱性嗜中性皮病區別,后三個病均無感覺障礙,且麻風檢查陰性,病理上無泡沫細胞。
【麻風病的治療】
1.選用利福平、氯法齊明、氨苯砜等聯合化療。多菌型(瘤型、界限類偏瘤型、中間界限類)利福平600mg/月,連續24個月。氯法齊明300mg/月,連續24個月。氨苯砜100mg/d,連續24個月。少菌型 (結核樣型、界限類偏結核樣型)利福平600mg/月,連續6個月。氨苯砜100mg/d,連續6個月。
2.完成治療的病列繼續由防止機構作定期監測,每年作一次臨床及細菌學檢查,至少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