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過去曾因罕見而被視為“令專家抓狂”的內分泌失調疾病。目前,我們逐漸認識到,實際上5%-10%的既往被診斷為基礎高血壓的患者是由于原發性醛固酮增高癥所致。
科羅拉多大學附屬醫院內分泌學及糖尿病治療中心主任Michael T. McDermott教授在科羅拉多大學主辦的國際內科學大會上解釋道,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即腎上腺在沒有腎素**下產生過多醛固酮,而醛固酮能通過促進腎小管鈉鉀交換及氫鉀交換,從而導致水鈉潴留,并最終產生三種疾病狀態:高血壓、低鉀血癥、代謝性酸中毒。McDermott教授指出,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目前已經是能夠被治療的疾病,依據不同的臨床亞型可以采取手術或藥物保守治療的治療方式。因此,臨床醫生明白如何選擇篩查對象,以及熟悉如何確診該疾病,并且進一步能夠進行疾病亞型分類,對于醛固酮增多癥的診治是非常重要的。
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最主要的兩種臨床亞型是:一種是特發性醛固酮增多癥(IHA),也就是雙側腎上腺增生,臨床上2/3的病例為這一類型;另一種是單側的醛固酮腺瘤。
那么,哪些高血壓患者應該進行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篩查呢?1.任何診斷為“難治性高血壓”的患者,即在聯合使用三種甚至更多類型降壓藥的情況下血壓仍不能得到控制的人群;2.重度高血壓患者,即血壓高于160/100mmHg的人群;3. 20歲以前發現的高血壓患者;4.以及合并低鉀血癥的高血壓患者,而低鉀血癥可以是自發性或利尿劑誘發。
篩查實驗需要使患者在晨起時坐臥位10分鐘后,收集靜脈血檢測血漿醛固酮水平及醛固酮、腎素活性。陽性結果是血漿醛固酮水平>15 ng/dL,并且血漿醛固酮/腎素活性比<20.
McDermott博士指出,在服用降壓藥的情況下同樣能通過以上方法進行檢測,但安體舒通是個例外。服用安體舒通的患者需停藥至少2周后才能進行該檢查。
獲得陽性篩查結果后,需進行確認,即在擴容下增高的醛固酮水平不受抑制。臨床上有兩種常用擴容方法:使患者連續3天高鹽飲食,如果按美國人典型的高鹽飲食習慣,則每天吃薯條即可。或者持續4小時靜脈滴注2L生理鹽水。第3天收集24小時尿送檢,若尿醛固酮水平仍大于12μg,即能確診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
McDermott博士強調,若任何正常人在進行了3天的高鹽飲食后,第3天采集24小時尿進行檢測,尿醛固酮水平會降至0,因此若仍然超過12μg,則肯定是異常的。同樣的,進行4小時鹽水輸注后檢測血漿醛固酮水平,若超過10ng/dL則也能確診。
當低于40歲患者出現重度高血壓或重度低鉀血癥,均強烈提示存在醛固酮腺瘤。此外,血漿醛固酮水平>25ng/dL或尿醛固酮超過3012μg/24h,同樣提示為腫瘤可能,因為腫瘤相比良性雙側腎上腺增生所產生的醛固酮更多。
當且僅當患者同意接受手術治療,才建議接受進一步的檢查——腹部CT掃描,以顯示醛固酮腺瘤的情況。當檢查顯示單側腎上腺大于1cm的低密度結節,并且患者年齡小于35歲,則應接受腹腔鏡下或開放式腎上腺切除術治療。術前患者應接受螺內酯或依普利酮治療。
雙側腎上腺良性增生在年齡大于32歲的患者中較醛固酮腺瘤更常見。因此,即便在這些患者中發現單側結節,還可以考慮腎靜脈插管取樣。如果插管取樣結果為單側病變,則性腎上腺切除術。如果并沒有明顯單側化。則考慮患者為特發性腎上腺增生,接受藥物保守治療即可。對于低鉀血癥,采用醛固酮拮抗劑即可使血鉀恢復正常,但并不足以控制血壓,還應該聯用鈣通道阻斷劑、ACEI及/或ARB類藥物。
糖化血紅蛋白(HbA1c)以其穩定性佳、簡便易行等諸多優勢,近年來被廣泛應...[詳細]
對1型糖尿病的免疫治療距離現實又近了一步,一項早期臨床試驗的結果顯示,輸注...[詳細]